周易入门知识,建议收藏

《周易》也叫《易经》,简称《易》,是中国古代一部包含有哲学思想的书籍。书中以高度抽象的六十四卦的形式来反映现实中可能发生的各种各样的变化,并附以卦爻辞作简要说明。

《易经》被儒家尊为五经之首,它包括了古代的《连山》《归藏》和《周易》三部分。后来《连山》和《归藏》失传,《周易》就指代了《易经》。《周易》由周文王创作,从表现形式上来看,是一部占卜书。

它由被称为“经”的六十四个卦组成,每个卦的内容包括卦画、卦名、卦辞、爻题、爻辞。《周易》内容成于周初,到了后来就越来越难以让人看懂。于是,就出现了对《周易》的解释书籍。后来在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在孔子对周易的理解的基础上著了《易传》。《易传》较前人更进一步,不仅对《周易》进行了解说,还发挥了评论。

《易传》共7种,10篇,它们是:《彖传》上下篇、《象传》上下篇、《文言传》《系辞传》上下篇、《说卦传》《序卦传》和《杂卦传》。

自汉代起,它们又被称为“十翼”。

《周易》表现了中国古人的哲学和宇宙观,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周易》中的“易”如何解释?

儒家六经中最神秘的要数《易》。而《易经》其实只是《周易》的一部分。据史书记载,夏朝的易经叫《连山易》,商朝的易经叫《归藏易》,现在流传下来的是周朝的《周易》。据说周文王被商纣王软禁期间,推演伏羲八卦为六十四卦,从而创建了新的《易经》。《周易》的另一部分是《易传》10篇(又名《十翼》)。

《史记·孔子世家》称:“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孔夫子在晚年沉醉于钻研《易经》。他对《彖辞》《系辞》《象辞》《说卦》《文言》等都作了注解。他反复读《周易》,连编串竹简的牛皮绳都断裂了多次。孔子感叹道:“假如我能再多活几年的话,就可以彻底领悟对《周易》的奥妙了。”

孔子之所以重视《周易》,是因为易理包含了天地万物的法则。《周易·系辞上传》称:“易为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这说的是,易经是衡量天地的准绳,体现了天地运行的大道。那么,《周易》之“易”

究竟指的是什么意思呢?这得先从《周易》的“周”说起。

唐朝史学家孔颖达在《周易正义》指出,这个“周”是指陕西岐阳一代的地名,代指周朝。其实,《周易》之“周”,并不仅仅是指周朝。

在先秦时代,《周易》只是称为《易》,这在《左传》《论语》《庄子》等先秦典籍中可见。最早将《易》称之为《周易》的是《周礼》一书。关于《周礼》的成书年代,有学者认为是在汉朝,晚于前几部古书。由此看来,《周易》之“周”应该是秦以后的学者加上去的。

东汉经学大师郑玄在《易论》中认为:这个“周”指的是“周普”。

也就是说,《周易》的“周”代表着无处不周全与周而复始。从哲学的层面上,这个解释也颇有道理。所以,《周易》之“周”同时包含了周朝与周普两层意思。

关于“易”的解释,就要复杂得多。就目前而言,人们主要有以下几种解释:

第一,“易”是个象形字,由蜥蜴而得名,此说出自《说文解字》(东汉文字学家许慎著)。蜥蜴能变色,故而“易”可以引申出“变易”

之义。

第二,日月为易。象征着易学最基础的概念——阴阳。

第三,台湾学者陈鼓应认为“日出为易”。

第四,“易”是占卜的意思。

第五,“易”即变易。指世间万事万物是不断变化的。

第六,“易”即交易。这里的交易不是指市场贸易,而是说阴阳在不断互动中的消长变化,如同太极图的景象。

第七,“易”指的是玄之又玄的“道”。《周易·系辞传》曰:“生生之谓易”。生命遵循着周行不殆的“道”而生生不息。

以上各种说法,各有其道理。目前最为众人所接受的是东汉经学家郑玄的解释。他认为,“易一名而含三义:简易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也就是说,《易经》之“易”有三重内涵:简易、变易与不易。

所谓“简易”指的是世间事物都是顺应自然大道后的产物,而大道至简。

所谓“变易”指的是世间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即现代哲学思想中“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所谓“不易”指的是“不变”。一切事物的变化都不是漫无规律的,而是遵循着一个恒常不变的法则。这个“不易”的总法则,就是《周易》想要揭示的天地之道。

这种解释将《周易》的巫术色彩淡化,而赋予了它极为崇高的哲学意义。如此一来,《周易》就由最初的卜筮之书变为了哲学义理之书。

在依然保留大事占卜风俗的春秋时代,有许多关于《易》的传奇。

不少家族与国家的命运与占卜的卦辞如出一辙。从神秘文化的角度来说,这可能是一种心理暗示作用下的努力结果;从哲理的角度来说,卦辞背后可能包含着预言者对人情世故的准确判断,只是皆由神秘兮兮的卦辞或谶语道出。《史记》等史料典籍中记载了不少这样的故事。例如,《史记·田敬仲完世家》的开头,记录了一段神秘的预言。

齐国田氏的祖先是陈国的公子完。陈完是陈厉公的儿子。他刚出生的时候,恰好周王室的太史经过陈国。太史是掌握一国史书典籍档案教育卜筮等文化工作的主官,擅长占卜。故而,陈厉公请周太史占卜自己儿子未来的命运。

周太史占卜陈完,得到的卦象是由“观”卦变为“否”卦。他解释道:“是为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此其代陈有国乎?不在此而在异国乎?非此其身也,在其子孙。若在异国,必姜姓。姜姓,四岳之后。物莫能两大,陈衰,此其昌乎?”(《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这个占卜结果很有意思。

周太史第一句出自“观”卦,意思是观看该国的风土人情,利于做君王的嘉宾。这句话是说,公子陈完可能获得陈国的君位。也可能不是在陈国,而是应验于它国。或者不是应验于陈完本人身上,而是应验在其后代子孙。倘若这个预兆应验在别的国家,一定是某个姜姓诸侯国。姜姓是上古四岳的后裔。但是,两个事物不能同时壮大。所以,在陈国衰落(“否”卦恰好象征着由安泰转入动乱)之后,陈完这一脉将在未来昌盛起来。

周太史在先秦历史中是一个神奇的群体。许多后来被认为准确得不可思议的预言,都是他们做出来的。接下来,陈国果然发生了内乱。

陈厉公的父亲是陈文公,母亲是蔡国人。文公薨后,即位者是厉公的兄长陈桓公。由于桓公与弟弟不同母亲,所以一位蔡国人趁陈桓公生病时发动政变,这才让陈厉公上台。即位后,而陈厉公也娶蔡女为妻。

可这个蔡女与蔡国人通奸,并且经常回蔡国,陈厉公也经常去蔡国。陈桓公的小儿子陈庄公为抱父兄被杀之仇,撺掇蔡国人骗杀陈厉公。庄公即位后,厉公之子陈完自然也失去了储君资格,只能做陈国的大夫。

事情到这还没结束。陈庄公去世后,其弟陈宣公即位。大夫陈完与太子陈御寇关系友善。谁知陈宣公在即位的第二十一年杀死了太子御寇。

陈完担心自己被牵连,于是流亡到了东方的齐国。

正巧,此时齐国正处于最鼎盛的时期。春秋首霸齐桓公对陈完以礼相待,想任命他为卿。陈完却推辞说:“我只不过是寄居贵国的小臣。能有幸存活下来,就已经感恩戴德了。不敢做卿那么高的职位。”于是齐桓公任命陈完为工正,掌管百工。

值得一提的是,齐国是姜太公的封国,根红苗正的四岳之后,姜姓诸侯。陈完入齐在此扎根,繁衍出一个大家族,应验了周太史的占卜。

大夫齐懿仲想将女儿许配给陈完,便对此事进行占卜。卜辞曰:“有妫之后,将育于姜。五世其昌,并于正卿。八世之后,莫之与京。”于是齐懿仲收了陈完做女婿。

这段卦辞的意思是说,有妫氏的后人(指陈完)将在姜姓诸侯国(即齐国)成长,五代之后就会家族昌盛,地位与正卿相当。八代之后,没人比他们的地位更崇高。

陈完到了齐国之后,改陈氏为田氏,故而他又叫田完。他的谥号是敬仲,故而司马迁在《史记》中称他的家族为“田敬仲完世家”。一个小诸侯国流亡公子有资格在《史记》中编入《世家》,是因为他的后世子孙做了一件轰动天下影响历史的大事——田氏代齐。

田完之后,田氏世卿世禄,一直在齐国做官。由于功勋卓著,成为了正卿,与其他卿大夫家族分庭抗礼。田氏家族枝繁叶茂,出了许多杰出的人才。例如,田氏庶支出了一个田穰苴,是为齐景公时的大司马,威震诸侯的名将。而著名的兵圣孙武也是田氏分支。因祖上被赐姓孙氏,所以孙武才没有叫田武。再后来,田氏家族逐渐消灭了其他齐国世族,并架空了姜齐宗室,最终取而代之。

从此以后,姜姓齐国不复存在,而篡位的田氏保留了齐国这一国号。

故而,人们又将战国时的齐国称之为田齐。田氏贵为国王,而周天子当时已经地位下降,不再被诸侯们视为天下共主,故而说其地位尊贵至极。

这与齐懿仲得到的占卜预言十分契合。只是齐桓公、齐懿仲与陈完都料想不到数百年后的情况。

《周易》的占卜功能看似很神奇,能预测数百年后的未来。其实这里面有很复杂的因素。模糊的卜辞最大的缺点是成也说得通,败也说得通。

假如田氏没有取代姜齐,而是一直做个普通齐国卿大夫,也许同样可以用卜辞来解释。古人常说“善易者不占”,大概与此不无关系。

2.为什么《周易》被尊为群经之首?

《庄子·杂篇·天下》称:“《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这段话说的是,《诗》是用来引导情志的,《书》是用于记载史事的,《礼》是用于规范大家的日常行为的,《乐》是用来调和精神的,《易》是用来阐明阴阳之理的,《春秋》是用于明确名分。这些经典所包含的道术流散于全天下,并且在中原各国设立,诸子百家之学还常常引用上述典籍的内容。

由此可见,《易》不仅得到了孔夫子推崇,也是诸子百家其他学派共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772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