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琴杞梁妻故事与秦长城的融合及其成因探

北京皮肤病防治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jc/180416/6171978.html

本文原载:《内蒙古社会科学》年第1期,第-页。

作者简介:王伟琴(—)女,河南获嘉人,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敦煌文学与文献学。

摘要:杞梁妻故事流传范围广,影响深远,是中国四大民间故事之一,其中杞梁妻哭秦长城是家喻户晓的经典故事情节。然而,杞梁妻故事在起源之初与秦长城并无关联。为了理清楚杞梁妻故事与秦长城的融合过程,论文主要采用文献整理与比较的方法对杞梁妻故事与秦长城的融合及其成因进行了有价值的探讨,认为经过西汉、三国、魏晋时期的嬗变,北朝时期杞梁妻故事发生地转变至秦长城,其是秦筑长城文学作品与齐地杞梁妻故事在北齐时期燕地融合的结果。

关键词:杞梁妻故事;长城;融合;成因

学术界对杞梁妻故事的研究,多从孟姜女故事原型、故事演变、民间传说等角度来研究,直接探讨杞梁妻故事与秦长城融合的成果不多见,涉及到这部分的有顾颉刚的《孟姜女故事的转变》《孟姜女故事研究》①、张华松的《论孟姜女哭崩长城传说发源地》②等作品。我们在吸纳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文献记载,详细梳理先秦至北朝时期杞梁妻故事发生地由齐国附近的莒国及杞梁的家乡逐渐演变为城、梁山、长城等地的过程,进而探讨杞梁妻故事与秦长城的融合、融合时代及其产生的原因。

一、春秋至北魏时期杞梁妻故事发生地的变迁轨迹

顾颉刚认为孟姜女即《左传》上的杞梁妻,此观点在学界影响深远,我们也采用这一观点。关于杞梁妻故事的嬗变线索,顾颉刚在《孟姜女故事的转变》《孟姜女故事研究》等文中已经做了详尽深入地整理与研究,这些成果为我们梳理杞梁妻故事发生地的变迁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支撑。据此,我们结合其他相关文献来进一步辨析春秋至北魏时期杞梁妻故事发生地的变迁轨迹。

(一)春秋时期杞梁妻故事发生地在齐地附近的莒国与齐国国都临淄

春秋时期,杞梁妻故事的发生地在齐地附近的莒国与杞梁的故乡。据《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记载:“齐侯还自晋,不入,遂袭莒。门于且于,伤股而退。明日,将复战,期于寿舒。杞殖、华还载甲夜入且于之隧,宿于莒郊。明日,先遇莒子于蒲侯氏。莒子重赂之,使无死,曰:‘请有盟。’华周对曰:‘贪货弃命,亦君所恶也。昏而受命,日未中而弃之,何以事君?’莒子亲鼓之,从而伐之,获杞梁。莒人行成。齐侯归,遇杞梁之妻于郊,使吊之。辞曰:‘殖之有罪,何辱命焉?若免于罪,犹有先人之敝庐在,下妾不得与郊吊。’齐侯吊诸其室。”③史料记载杞梁在莒国战死,齐侯回归的路上,在“郊”遇到杞梁妻,最后齐侯至杞梁“室”吊孝。由此可知,杞梁妻故事发生地在莒国与杞梁的故乡。在莒国,具体的地方包括有且于、寿舒、莒郊、蒲侯氏等地。关于杞梁的故乡,我们可以从“郊”字入手来推测。“距国百里为郊”④,所以“遇杞梁之妻于郊”的“郊”应在齐国国都临淄外百里。杞梁妻不接受“郊吊”,其“室”应在国都。据此我们推测杞梁的故乡在齐国国都临淄。此后,《孟子》《礼记》中杞梁妻故事的发生地没有变化。

(二)西汉至北魏时期杞梁妻故事发生地的“城”

西汉时期杞梁妻故事发生地中出现了“城”,正如杨伯峻在《左传》杞梁故事之后注解中所认为的:“《说苑·善说篇》《列女传·贞顺篇》‘向城而哭,隅为之崩,城为之阤’,则又夸言之,非史实。”⑤这“非史实”的变化,恰恰体现了杞梁妻故事在民间流传过程中关于故事发生地的第一次变化。刘向《说苑》记载:“遂进斗,杀二十七人而死。其妻闻之而哭,城为之阤,而隅为之崩。”⑥其中“城为之阤,而隅为之崩”为互文,意为城隅为之阤崩。“城隅”汉代称浮思,用以巡守、远眺。据《周礼》记载,“王宫门阿之制五雉,宫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郑玄注释“宫隅、城隅,谓角浮思也”。⑦孙诒让认为:“浮思者,《广雅》、《释名》、《古今注》皆训为门外之屏。角浮思者,城之四角为屏以障城,高于城二丈,盖城角隐僻,恐奸宄逾越,故加高耳……罘罳本为门屏,屏在门外,筑土为高台,又树版为户牖而覆以室,其制若楼观而小,故《汉书》颜注以为连阙曲阁,贾疏及《明堂位》孔疏又并以为小楼,是也。城隅筑土合版,高出雉堞之上,与门屏相类,是谓之角浮思。”⑧章太炎《小学答问》:“古者守望墙牖皆为射孔……屏最在外,守望尤急,是故刻为网形,以通矢族(镞),谓之罘思。”⑨由此可知,杞梁妻故事发生地出现的“城”为城角的屏。与此一脉相承的有同为刘向的《列女传》与东汉蔡邕的《芑梁妻歌》。又《古列女传》记载:“杞梁之妻无子,内外皆无五属之亲。既无所归,乃就其夫之尸于城下而哭,内诚动人,道路过者莫不为之挥涕,十日,而城为之崩。既葬……遂赴淄水而死。”⑩《芑梁妻歌》写道:“齐邑芑梁殖之妻所作也……哀感皇天,城为之坠。曲终,遂自投淄水而死。”?杞梁妻“赴淄水而死”“自投淄水而死”,“城”与淄水距离很近,因为杞梁妻不会到距离家乡很远的地方投水,而这说明“城”在临淄,西汉至东汉时期杞梁妻故事的发生地仍在杞梁的家乡临淄。

然而,东汉末年又出现了“城”为杞国“城”的说法。王充《论衡》在批驳杞梁妻哭崩城为虚妄之事时写道:“或时杞国且圮,而杞梁之妻适哭城下……又城老墙朽,犹有崩坏。”?杞梁妻故事发生地出现杞国的“城”,究其原因可能与西周末年杞国因屡遭侵伐而多次迁都有关。杞国曾经迁都淳于,据鲁襄公二十九年《春秋》经记载:“二十有九年……仲孙羯会晋荀盈、齐高止、宋华定、卫世叔仪、郑公孙段、曹人、莒人、滕人、薛人、小邾人城杞。”?又依据杜预对昭公元年“城淳于”的注释“襄二十九年城杞之淳于,杞迁都。”?可知杞文公在鲁襄公二十九年迁都淳于。淳于距离齐都临淄一百多公里,杞梁妻故事发生在鲁襄公二十三年。地域、时间如此之近,而且与杞梁妻故事发生地有关的莒人、齐人也随同其他诸侯国直接参与了“城”杞这件大事,所以杞梁妻故事传入杞国是很自然的事情。杞梁妻故事传入杞国我们不难理解,但是杞梁故事发生地怎么演变为了杞国呢?我们认为这是因为在“城”杞的过程中民众借杞梁妻故事抒发对沉重劳役反抗情绪的缘故。关于“城”杞的评价,《谷梁传》认为其是合理的:“古者,天子封诸侯,其地足以容其民,其民足以满城以自守也。杞危而不能自守,故诸侯之大夫相帅以城之,此变之正也。”?而晋国因为“晋平公,杞出也,故治杞”?,成为了“城”杞的倡导者。“六月,知悼子合诸侯之大夫以城杞”?。因此,晋国认为“城”杞是奇功一件。《左传》昭公元年祁午对赵文子的评价就是这样认为的:“子相晋国,以为盟主,于今七年矣。再合诸侯,三合大夫,服齐、狄,宁东夏,平秦乱,城淳于,师徒不顿,国家不罢,民无谤讟,诸侯无怨,天无大灾,子之力也。”?但是,祁午“师徒不顿,国家不罢,民无谤讟,诸侯无怨”的评价值得商榷。《左传》记载了文子与子大叔对于“城”杞的意见:“子大叔见大叔文子,与之语。文子曰:‘甚乎其城杞也!’子大叔曰:‘若之何哉!晋国不恤周宗之阙,而夏肄是屏,其弃诸姬,亦可知也已。诸姬是弃,其谁归之?吉也闻之,弃同、即异,是谓离德。《诗》曰:‘协比其邻,昏姻孔云。’晋不邻矣,其谁云之?”?可见,诸侯大夫对于“城”杞是有强烈反对声音的,而“城”杞工程浩大,杞梁妻在杞国哭城的故事在民间就应运而生了。此说法对东汉末年邯郸淳《曹娥碑》“哀姜哭市,杞崩城隅”?、西晋时期崔豹《古今注》“杞都城感之而颓”?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到了北魏时期,郦道元认为“城”为莒国的城,他在《水经注》卷二十六“(沭水)又东南过莒县东”条下注释道:“《琴操》云:……哀感皇天,城为之堕。即是城也。其城三重,并悉崇峻,惟南开一门,内城方十二里,郭周四十许里。”?莒县,春秋莒国都,在山东省诸城县西南。郦道元的观点应受《左传》中记载杞梁战死在莒国这一史实的影响,进而认为杞梁妻所哭之城为莒国的“城”。

(三)三国时期杞梁妻故事发生地出现“梁山”

三国时期,杞梁妻故事发生地出现“梁山”的说法,这是杞梁妻故事在民间流传过程中关于故事发生地的第二次变化。曹植《精微篇》“杞妻哭死夫,梁山为之倾”?,首次把杞梁妻故事与“梁山”联系了起来。

曹植把“梁山”融入杞梁妻故事,引起了学术界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16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