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央视《读书》节目推荐了中华书局的十大好书,其中一种就是汇集诸子精华的《诸子锦言录》。近日,我们又编纂出版了一部《十三经锦言录》,作为《诸子锦言录》的姊妹篇。
“十三经”指《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等十三部儒家经典著作。那么,“十三经”这一儒家经典体系是如何形成的?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读“十三经”?《十三经锦言录》又有何特点?且听我一一道来。
“十三经”是怎样形成的
“十三经”这一经典体系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比较长的历史时段。先秦时期文献中就有“六经”的说法,例如《庄子·天运》中记载孔子对老子说:“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可见,至晚在战国时期,人们就已经开始把《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为“六经”,而“六经”的形成应该与孔子有密切的关系。
《庄子》(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后来《乐经》亡佚,便成了“五经”。西汉时,朝廷设立“五经博士”,延请对经典学有专长、自成一家的学者担任博士,传授经典,从此“五经”的传习有了官方保障。大约到了东汉时期,又有“七经”之说。如《三国志·蜀书·秦宓传》记载,秦宓在给朋友的书信中提到“蜀本无学士,文翁遣相如东受七经”,说文翁派司马相如东去学习“七经”;《后汉书·张纯传》中也有“七经谶”的说法。但所谓“七经”究竟是指哪七部经典,却没有明文记载,学者也莫衷一是。《三国志》(中华经典普及文库)
到了唐代,又有“九经”之说。据《唐六典》记载,“九经”指《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唐文宗开成二年()刊成的石经,则在“九经”之外,还刻了《论语》《孝经》《尔雅》三种。至北宋王安石变法时,《孟子》被作为“兼经”纳入科举考试。宋徽宗宣和年间,成都文翁石室在原有十二石经的基础上,加刻《孟子》,形成了“石室十三经”,算是“十三经”的第一次完整结集。宋明以来,随着《十三经注疏》的刊刻编集,“十三经”最终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儒家经典体系。为什么要读“十三经”
为什么要读“十三经”?这真是一个“大哉问”的问题。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所云,“经秉圣裁,垂型万世”,“十三经”在中国文化史上地位崇高,影响深远。西周以来,《诗》《书》《礼》《乐》等就广泛影响着当时的社会政治生活,后来又成为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源泉。至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以“十三经”为代表的儒家经典对国家政治、社会生活、文化艺术、学术思想等方面的影响更为全面深入,渗透积淀于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十三经》(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这种文化“渗透积淀”的表现之一,就是我们日常使用的语言当中,有很多语词是源自“十三经”的。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前夕发表的新年贺词中,有不少成语就是源自“十三经”的。例如贺词开始就谈到“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一词就源自《周易·离卦》的卦辞“突如其来如”,就是事情来得很突然的意思。总书记还讲到抗疫过程中,我们“有患难与共的担当,有英勇无畏的牺牲,有守望相助的感动”,其中“患难与共”一词源自《礼记·儒行》,原文说“儒有闻善以相告也,见善以相示也,爵位相先也,患难相死也”,讲的是儒者的行为风范;“守望相助”则出自《孟子·滕文公上》,原文说“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讲的是邻里互助的优良传统。总书记还讲到他“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而自豪”,而“自强不息”就出自《周易·乾卦》的《象传》,原文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习总书记这段关于抗疫斗争的短短三百来字的总结中,就出现了四个源自“十三经”中的成语,可见“十三经”确实是渗透在我们民族文化的精神血液之中。抗疫期间,出自《诗经·秦风·无衣》中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两句古诗,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人间大爱的温暖和团结互助的力量!可以说,“十三经”时时刻刻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只不过我们“日用而不知”罢了。因此,可以说,不读“十三经”,我们就不能了解我们文化的根源,也就不能深刻地理解我们的日常生活。《诗经》(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十三经锦言录》有何特点
因此,“十三经”我们必须读,但它们确实又不好读。因为作为中华文化的源头性经典,“十三经”中很多作品离我们的时代很遥远,很多语句都不那么好懂了。而汇集古人注释疏解的《十三经注疏》则又多达卷,可谓卷帙浩繁,阅读起来十分困难。为了帮助读者迅速把握“十三经”的思想精华,我们特意编纂了这部《十三经锦言录》。全书原文以三全本“十三经”为底本,选录“十三经”的原文两千多条,所选的多是至今仍能在治国理政、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等方面对我们有启发借鉴意义的语句,使大家可以通过读这一本书而尽揽“十三经”中的精华内容,诚可谓“浓缩的都是‘经’华”!《十三经锦言录》那么,具体来说,《十三经锦言录》有何特色呢?我们认为,《十三经锦言录》是一部“三好”图书。哪“三好”呢?就是好看、好懂、好查。我们先来说第一个“好”——好看。“好看”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封面好看。《十三经锦言录》的封面设计延续了《诸子锦言录》的整体风格,护封正面为集锦图案,典雅大气;里封主体为错落有致的经典文句,简洁厚重。护封、里封整体都采用绿色的色调,与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封面颜色一致,正所谓“生命之树常青”,这种绿色也象征着儒家经典在当今的生命活力。其二是内文好看。全书内文版式舒朗,正文与注译部分字体区分明晰,正文字大醒目,注译文字舒适悦目,非常便于阅读。《十三经锦言录》里封如果说《十三经锦言录》是一位美女,那么“好看”说的仅仅是其外貌,而“好懂”则涉及她的内涵。“十三经”中的每一部经典都是伟大的经典,但正所谓“伟大也要有人懂”,我们的《十三经锦言录》就是一部既有深刻内涵而又简明易懂的图书。书中对“十三经”中的每部经典都有简要的题解,介绍经典的文献情况、主要内容及文化价值,使读者对经典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全书选录“十三经”名言名句两千多条,每条都有译文,必要时还有相关语句的注释,帮助读者理解经典原文。《十三经锦言录》版式《十三经锦言录》作为一部主要为读者学习引用“十三经”中的名言名句提供方便的图书,还必须拥有第三个“好”——好查。跟《诸子锦言录》一样,《十三经锦言录》书末也附录了一个《主题分类索引》,把全书两千多条选文,根据其内容主题,分为治国理政、处世、齐家、修身、哲理等四十余类。读者需要引用哪种主题的选文,通过这个索引,一查即得,非常方便。《十三经锦言录》索引我们的《十三经锦言录》就是这样一部好看、好懂、好查的“三好”图书。如果你想通过读一本书而尽揽“十三经”的精华,那么这书实在是您的不二之选。最近读者阅读《尚书》的热情高涨,如果害怕原书难读,那么选择《十三经锦言录》也可以帮你尽揽其中精华哦!扫码进入中华书局官方旗舰店购买本书搭配购买:
扫码一键购齐《诸子锦言录》《十三经锦言录》(统筹:陆藜;编辑:白昕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