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史记·刺客列传》)这变徴之声就是变徴调式,羽声就是羽调式。不同调式感染之下,或垂泪或慷慨,那氛围和画面实有不同。乐律如此牵人心魂,吹律定姓更加神秘......
讲了那么多得姓改姓的方法与史实,唯有“吹律定姓”文字简单而内容神秘。从文献看,前有汉《说文解字》、《白虎通》、《潜夫论》,宋《通志略》等;后有清《全唐文》、《孔子改制考》等,都提及吹律定姓,记录与讨论从未停止,而谁也不把它说得明明白白。如此,更值得认识、理解和思考。
《论衡》里有几句话,与吹律有关。作者王充是思想家、无神论者,把这些话拿来当批判的靶子。“孔子吹律,自知殷后”,“孔子生不知其父,若母匿之,吹律自知殷宋大夫子氏之世也”。孔子用律管一吹,就知道自己是殷的后代,姓“子”。王充发出疑问,“不案图书,不闻人言,吹律精思,自知其世,圣人前知千岁之验也”。王充能引用的话,自然是因为文献有记载或坊间有说法。尽管他是批判的,也难掩我们对“孔子吹律”的好奇。无独有偶,《汉书》还讲,西汉著名学者,专门研究易经的,名叫京房。他本来姓李,自己推律后定姓为京氏。
要知道,东汉时期,儒家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支配地位。其学说带神秘主义色彩,掺进了谶纬学说,成为了“儒术”。那么,“吹律定姓”,仅是儒术和神秘谶纬说的表达吗?
先认识律,说说古代乐律制度。自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编钟出土,古代乐律制度为世人认识更加清晰。《周礼春官宗伯第三》讲了六律五声八音,王力教授主编《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简明解释,适合现代人阅读了解。摘要如下:
五音:宫、商、角、徴、羽,分别相当于1(do)、2(re)、3(mi)、5(sol)、6(la)。
六律,确定音高的标准音,通常包括阴阳各六的十二律。依次是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中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分别相当于C、#C、D、#D、E、F、#F、G、#G、A、#A、B。奇数六律为阳律,叫做六律;偶数六律为阴律,叫做六吕。合称为律吕。千字文讲“律吕调阳”,说的就是它。
八音,上古八类乐器,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分别指钟镈、磬、埙、鼓鼗[táo]、琴瑟、柷敔[zhùyǔ]、笙、管箫。
候气之法,为室三重,户闭,涂衅必周,密布缇缦。室中以木为案,每律各一,内庳外高,从其方位,加律其上,以葭莩灰抑其内端,案历而候之。气至者灰动。其为气所动者其灰散,人及风所动者其灰聚。
——《后汉书》律历志
律如何来的?按照《后汉书》对律历的记载,定声律的古法称为候气之法。造一间三重架构的房子,闭上门,用血涂满四壁,挂橘红色帘幕。室内在六阳律六阴律的每一律位作一木案,内低外高。按照方位,将律管放在案上,将芦苇秆内的薄膜烧成灰按放进管内。此后,耐心等候。节气到时,灰开始动起来。因节气所动,灰是飞散的;如因风或人所动,灰是聚集的。据称,律管内灰动发出的声音,就是每一律的调子。十二律对应的节气分别是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吹律定声,仿佛显现了影子。这一说法,王力教授觉得不大可能。然,查阅很多资料发现,不同时代都有人想复原此法。
《清稗类钞》就记载了这么一个有志向的人,浏阳的监生,叫邱之稑[lù]。他天赋异禀,尤其精通律吕,坚信“乐所由起,实符天地自然之气”,专门用前述古法推演律与节气。此人自幼有志音韵之学,看到古乐流传失律、纷杂乱章,便放弃科考仕途专心研制。他从浩瀚书海中找到朱熹所存周尺图,又从当地考古发现中购得成周时大编钟,以此精确制出九寸黄律管,用来校音。之后他又往曲阜考察古乐,制出了全套古乐器。
没有见到邱之稑的实践,尚不清楚律如何而来,那就讲讲运用律,这也是大事。《周礼》讲了一个职官,称为大师(太师),礼官,负责朝庭礼仪,专管乐律,带了一支专门定音律的队伍。大师,由下大夫2人担任。在大师的领导下,还有小师,由上士4人担任。此外还有盲人乐官“瞽矇”。三个等次,“上瞽”40人、“中瞽”人,“下瞽”人。辅助“瞽朦”的“眡瞭”人。其他人员,府4人,史8人,胥12人,徒人。府史胥徒,管财物、管文案、管杂务。队伍很庞大,共人,搞专业的就有人!国家乐团,可以想象何其正式、壮观。
有了这支声乐队伍,吹律的事就少不了。“吹律合音”是其中一件。《周礼注疏》卷二十三载,对《周礼》讲“以律视其人为之音,知其宜何歌”一语,作者郑玄认为,大师吹律管,同时让人发声,听到人发出的声音与律吕的声音相合,就称为音,即宫、商、角、徵、羽。听这人的声音,也就知道他适合唱什么诗词了。这也是《周礼》讲的,以六律为音,根据大师吹律,与学习音的人发声相合,就成为音,类似曲调与乐相合则称为歌。
吹律的大师很了不起,还通过“吹律合音”验证吉凶。“大师,执同律以听军声,而诏吉凶”。《周礼注疏》卷二十三转引《兵书》说,国君派大军出征之日,给将帅们发放弓箭,士兵们整队振臂高呼,将帅们拉弓大喊。这时候,大师的乐队开始“吹律合音”。乐队把音高一定,这士气就估量出来了。“商则战胜,军士强;角则军扰多变,失士心;宫则军和,士卒同心;徵则将急数怒,军士劳;羽则兵弱,少威明”。品品其味,似乎可以感受到音调里透露的不同状态。比如,《史记·刺客列传》载:“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徴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忼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这里所说的变徴之声就是变徴调式,羽声就是羽调式。不同的调式,那军士的状态在世人的大脑里自然有不同的声音和画面反映。所以才有,合律后是商调,将打胜仗,军士强悍;角调,军士受到干扰,战情多变,将士失去斗志;宫调,将士上下同心;徵调,将帅急燥易怒,军士劳而无功;羽调,兵士软弱,缺乏威严,没有明察战况的将帅。
“吹律合音”的场景,是从《周易》来的。《周易》六十四卦中有一卦叫“师”卦,其中一爻爻辞有“律”。这么说的,“师出以律,否臧凶”。《周易》相关的书,对这一爻作了很多解读,意都相近。摘取学习《周易象义》的解读。大致三层意思。
其一,律,有两种解释。或纪律,指军队进退都有节制。或音律,周朝用六律听军队的声音,以此确定吉凶(前有介绍)。
其二,用六律听军队的声音,根本上是害怕军队失去纪律约束。“盖纪律既失,则金鼓亦失节故也”。
其三,师卦这一爻,凶,不吉祥。军队不以律出师是凶,即便得胜,如果不以律出征,也是凶,要戒除此做法。“律法也,否者,不以律行,师也,出不以律,虽幸而胜,亦凶也”。
如前述,有律,有合音,有合音占卜,吹律定姓还是谜。到了清代,也还在研究。
一是大家熟悉的康有为,认为孔子创制姓氏是假托吹律。他在著作《孔子改制考》中讲,“孔子创姓,故托于吹律耳。岂有吹律能定世乎”?康有为不相信是这样定的姓,认为孔子是假托。他论说,上古世系没有姓,《礼记》大传篇讲的世系有姓但没有区分,周代认为这样世代不能通婚,而过去夏和殷并非如此,孔子为了“礼”特地假托五帝吹律定姓,以定下规矩。原文是,“系姓古无之。孔子吹律定姓。《大传》系之以姓而不殊,百世而婚姻不通,周道然也,则夏、殷已不然。盖孔子特立托之五帝耳”。
二是另一位熟悉的专家钱大昕,讲了吹律定姓的具体做法。在其编著的《十驾斋养新余录》中专有一条“”姓随音变”。全文,“韩灭,子孙分散。江淮间音以韩为何,字随音变,遂为何氏。简雍本姓耿,幽州人语谓耿为简,故随音变。京房吹律定姓京房本姓李,吹律自定为京氏”。很具体,如江淮一代,念“韩”,与“何”的音差不多,姓氏就随音变了。东汉简雍,本来姓“耿”,幽州人念为“简”,也变了。不禁要问,这京房是河南清丰人,“京”怎么就成了“李”?实在有趣!
听钱大昕一说,能不能想象,孔子用山东话或是祖籍河南话,按一定的规则念着某人的什么特点,比如官职、出生地、性格、功绩等,然后吹律管合音,最后确定了一个姓氏的音和字。这可能是真实的实践!或可期。
说到这里,谁都会发现,有姓氏的家族,无论君王,还是赐姓,或是按前述方法所定,始终都在传承着某种意义。事实上,姓氏的传承,也被古人拿到更高的价值层面进行探讨。
《左传》记载,鲁襄公二十四年春,叔孙豹到晋国,范宣子问他:“古人说,‘死而不朽’,这是什么意思?”叔孙豹没有回答。范宣子说:“我的祖先,自虞舜以前是陶唐氏,在夏朝是御龙氏,在商朝是豕韦氏,在周朝是唐杜氏,晋国主持中原盟会的时候是范氏,所说不朽,不就是这个吗?”叔孙豹则说,这叫世禄,不是不朽。他讲,鲁国曾有一位大夫叫臧文仲,去世后,其言论立得住,所谓不朽,这个才是!“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最高尚的,是树立德行,其次是树立功业,再次是树立言论。叔孙豹说,能做到这样,死了才不会废弃,才叫做不朽。保存姓氏,守住宗庙,世世代代祭祀不断,哪个国家都有这种情况,这只能说是官禄最高而已。
至此可见,古来赋予姓氏的意义很现实,过程很复杂,兼有弘大、具体、神秘,有的难以解读。比较人之存在、孕之形成、生之事实,姓,依托于人的物质形态,不易寻见。以立德立言立功的标准衡量,姓氏的传承值得珍视,需要维护。都说,《百年孤独》特别难读,看来家国天下,古今中外,概莫如是,这是人类共同的命题,充满传奇。
壬寅年四月初十
年5月10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