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二〇二〇年第4期
专题研究
“《书》文似礼”与《尚书》“六体”的文学性书写
傅道彬/4
乐语“道古”的诗礼应用及文学意义
宋健/19
“气命”论基础上的王充文学思想
张峰屹/29
北周射礼及其文学建构
孙宝/45
古文主张之下的思想与权力
——从周边士大夫的学宦经历看欧阳修的嘉祐主贡
许浩然/56
《集千家注分类杜工部诗》类编体系刍议
马旭/70
曾巩应用之文研究
张兴武/76
论南宋理学家学记的思想意涵与创作成就
许和亚/88
《观澜文集》“东莱集注”与南宋伪注现象
李昇/
张评《金瓶梅》大连本是原刊吗?
黄霖/
《金瓶梅》成书之争与模糊判断
陈大康/
《金瓶梅词话》成书的一个侧面
——以《百家公案》为中心
陈国军/
明代公案小说的文本抽毁与版本流播
——以余象斗《皇明诸司廉明奇判公案》为例
潘建国/
援史学入诗学:胡应麟《诗薮》的诗学历史化
许建业/
地理与学理:“小桐城”和“大桐城”之辨
王思豪/
由苏入杜:论翁方纲学人之诗理论体系的建构
刘亚文/
英文目录
/
内容提要
ABSTRACT“《书》文似礼”与《尚书》“六体”的文学性书写
傅道彬
内容提要
礼体决定文体,不同的礼典仪式决定了不同的文体形式。刘勰谓“礼以立体,据事制范”,《尚书》的典、谟、训、诰、誓、命“六体”本质上是六种礼体形式,文体因礼体而生,礼体演化成文体,文体的书写原则,体现着礼体的形式规范。从礼典仪式出发,《尚书》“六体”可分为礼典、礼辞、誓辞、典册四个部分;而服从于礼乐文化的需要,《尚书》“六体”在表演、结构、修辞方面有着特殊的艺术要求,由此形成了《尚书》的文学性书写。
关键词
《尚书》“六体”“礼以立体”“《书》文似礼”“文化表演”文学性书写
乐语“道古”的诗礼应用及文学意义
宋健
内容提要
乐语中的“道古”属于礼乐仪式技能,用于衔接诗和礼乐仪式。“道古”由“言古”和“剀今”构成,“言古”指在仪式中称引诗等古代经典,“剀”有规谏之义。礼乐仪式通过“道古”对诗等经典加以整合,确立以先王遗烈为中心的权威话语体系,并为后辈树立政治导向。“道古”是周人祖先崇拜和宗族政治仪式化的产物,旨在避免后辈重蹈商纣覆辙。但随着礼乐崩坏,“道古”不可避免地发生变异,由仪式专用技能蜕变为日常言说方式,并演化出中国文学“征圣”“宗经”的指导思想,以及引经据典、咏古抒怀等表现手法。同时,诗也逐渐脱离礼乐仪式而走向独立。
关键词
诗礼乐仪式乐语道古
“气命”论基础上的王充文学思想
张峰屹
内容提要
王充“疾虚妄”的社会人生及文化思想,乃是以其“用气为性,性成命定”的“气命”思想为理论基石的。而今天所谓王充的文学思想,原本是他社会人生及文化思想的组成部分。提炼王充文学思想的基本内涵,主要有务实用世的文学体用论、崇实黜虚的文学特征论、古今观念中体现的文学价值观、“鸿笔须颂”的颂世文学思想。这些文学观念,自然也都建立在其“气命”思想的基础之上。
关键词
王充《论衡》“气命”“疾虚妄”文学思想
北周射礼及其文学建构
孙宝
内容提要
北周以《周礼》为制度框架进行射礼建制,同时吸纳北魏早期以狩猎、祭祀进行军训、礼神的草原传统,体现了军事性与非军事性混融的特点。北周射礼广泛应用于四时讲武、国家仪典以及“三九宴集”等礼俗场合,对隋唐射礼的演进具有推动作用。庾信、王褒等降周南士逐步调试楚囚心态,转换政治正统思维,并主导了北周后期礼乐建制的进程。他们博采汉晋名篇,突破宫体风调,从国家运祚、皇权秩序、结撰笔法、文德治化等层面完成了对北周射礼的文学建构,从而树立了马射赋、观射诗、燕射歌辞等一批以“马”“射”为核心要素的射礼文学经典,促进了隋唐文坛同类型文学创作的发展。
关键词
大射燕射兵射庾信《周礼》
古文主张之下的思想与权力
——从周边士大夫的学宦经历看欧阳修的嘉祐主贡
许浩然
内容提要
嘉祐二年欧阳修在翰林学士任上通过主贡推动古文运动。以欧氏周边士大夫王珪、刘敞、王安石的学术、仕宦经历作为资材,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下,建构一个思想与权力的参照体系,来对比、映衬欧氏主贡之事的意义,可以将其事视为是超卓思想与仕宦权力适度结合的一则成果。就思想而言,欧氏的古文主张来源于其超卓的文化意识,超轶于普通官僚守成、因循的观念与作风。就权力而言,欧氏以翰林学士的仕宦位望领衔知贡,既能引起士人的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