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朋友转给我一个三星堆考古发现新闻,问我:
“为什么三星堆青铜器的颜色和常见的不同?”
三星堆最新出土的青铜器
坦白讲,相比于三星堆新出土的文物,我更期待考古人员整理和研究后的发现。但类似问题,我曾被问过多次。虽然我对三星堆知之甚少,但是青铜器的颜色还是值得聊聊,因为真的很美。
曾侯带盖簋西周
▼
青铜器上五彩斑斓的锈
青铜器?吉金
古人把青铜器称为吉金,是个美好而贵气的名字。这里的金不是黄金,而是铜。《墨子》中有一句:
“使蜚廉采金于山川,而陶铸之于昆吾。”说的是大禹时代开采铜矿,铸造九鼎的掌故。古代很长一段时间里铜和金在称呼上并不严格区分。电视剧《汉武大帝》里,总是赏金多少,罚金多少,其实说的都是铜。毕竟我国是个金银匮乏的国家,哪有那么多真金白银?(海昏侯同学,请你坐下)
吉金,或者说青铜器的主要成分就是铜。中国早在四千多年前的龙山时代就掌握了铜器的制造工艺。但是纯铜器的硬度很低,和珍珠、贝壳相当。这就大大地限制了铜器的用途。怎么办呢?往铜里加锡。
青铜刀马家窑文化
国家博物馆藏▼甘肃出土,中国已知最早的青铜器,约年前
聪明的工匠发现,往铜里加入锡,可以大比例提升硬度,还能降低铜的熔点,一举两得。于是铜和锡的合金制造的青铜器就产生了,不仅让我们能够欣赏到大气、神秘、精美的青铜器,对于文明发展而言,也意味着青铜时代的到来。
青铜爵二里头文化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藏▼中原第一件青铜容器,约年前
吉金是金色的吧?
通常的说法,吉金本是金色的,因为年代太久生了绿色的锈才被称为青铜器。这个答案应付普通人是够了,但是它并不对。影视剧里的金色编钟
纯铜的颜色发红,也称为红铜。加入锡之后,颜色发生变化。古代的工匠懂得改变锡的比例,以调整青铜硬度的方法。根据器物用途,采用不同的铜、锡比例。《周礼·考工记》中有关于“金有六齐”的记载。
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
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
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
参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
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
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
—《周礼·考工记·筑记》
根据钟鼎、斧斨、戈戟、大刃、削杀矢(箭头)、鉴燧(镜子)有六种铜锡比例,颜色自然也会变化。它也在告诉我们,古代青铜器并不仅仅是鼎、簋、尊、编钟等礼器,也是工具、武器和日用器。
《周礼·考工记》中铜锡配比与相应机械、物理性能
作为礼器的钟鼎,硬度要求不高,但是颜值必须能hold住,所以含铜量最高,颜色也最接近金色。我们所见的青铜器,大多两千年以上的,想找到原本的颜色那是凤毛麟角。但巧了。
青铜餐具组和彩绘青铜扁壶战国信阳市阳城楚墓出土这套青铜餐具被发现时整齐的叠放在青铜扁壶中,经历了多年岁月侵蚀,扁壶已经满是锈迹,但其中的青铜餐具依然是熠熠生辉的吉金之色。必须得感谢天、感谢地、感谢工匠、感谢命运的安排。
聊到这,岔开一句。在博物馆里,偶尔能看到青铜器上有金色的局部。很多人会说,这就是吉金原本的颜色。对不起,99%的情况不是。那是在漫长的时光里,青铜中的铜离子聚集到器物表面的现象,称之为“返铜”或“返金”。比如下面这件。
青铜觯(读志)商山西青铜博物馆藏武器和工具之类的,颜色不重要,但硬度和韧性必须给力,所以含锡的比例逐渐提高。最后的“鉴燧之齐”,鉴是镜子。燧很多人不了解,它是阳燧,是可以聚焦阳光以取火的凹面镜。
青铜阳燧西周
镜子要求有尽量好的反光,所以“金锡半”的比例造成的银白色就是最佳的选择。但高达33%的锡,也会造成青铜器脆而易碎。这也就是为什么不能一味地提高硬度,而是要找到最合适的比例。所以青铜器原本是什么颜色?答案是不同的用途,铜锡比例不同,颜色也各异,发黄、发白、发灰都有。秀!五彩斑斓的锈
我们今天看到的青铜器都是披着外衣的,颜色不止青绿,甚至不止一层。要讲清楚青铜器的锈色,我们还是从铜开始聊。铜矿石
这是一块颜值很高的铜矿石,呈现亮丽的蓝绿两色,这是铜氧化物的颜色。把它们磨成粉,就是中国画颜料中的“石青”和“石绿”。著名的《千里江山图》能年后依然山色尤新,就是用了它们。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局部故宫博物院藏所以我们最常看到的青铜器的绿锈,就是铜氧化的结果。我们熟悉的后母戊鼎、妇好鸮尊、利簋等等国之重器都是例子。利簋西周
国家博物馆藏
那蓝锈呢?学过中学化学的应该不会忘记“蓝色硫酸铜溶液”。当青铜器埋藏的环境中有硫,与硫反应就容易形成蓝锈。湖北出土的青铜器很多有蓝锈,那是种过目不忘的美。龙纹扉棱方鼎西周
湖北省随州市叶家山号墓出土
搞清楚了绿锈和蓝锈,我们再看三星堆招牌——青铜面具。面部处处是最常见的绿锈,但是双耳处有明显的蓝锈,我相信许多人都忽略了。三星堆青铜面具商
国家博物馆藏
再来看更有名的一件:镇国之宝何尊。何尊西周早期宝鸡青铜博物院藏器身布满油亮的黑色,有点像是古物的包浆,但肯定不会有人盘何尊的。这种黑亮的外衣,是由于青铜中含锡的比例较高,表面就会出现一层黑色的氧化铜,称为“黑漆古”。不但美观,也是对青铜器的一层保护膜。宝鸡地区出土的西周青铜器就大量的存在“黑漆古”的现象,比如著名的墙盘、折尊。说起来宝鸡真是宝地,青铜器又多又好,还自带护甲。墙盘西周
宝鸡周原博物馆提到含锡量,“六齐”里镜子是最高的。有些古镜上会出现一种银色的氧化层,像水银一样光彩照人,称为“水银古”。比如这面西汉的青铜镜,边沿的绿锈很平常,但大部分镜背银光闪闪,有种时间飞速逆流的穿越感。“清泿铜华”青铜镜西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类似的还有灰白色的锈,看上去毫无光泽感,像是蒙了一层灰。除了铜和锡,青铜器中还含有铅,大部分比例很低,但有些铅的比例甚至超过锡,这个话题不展开。含铅量较高青铜器,容易在表面形成灰白色的一层铅的氧化物。黄觚商上海博物馆藏三星堆出土青铜器
商代青铜器很多出现灰白绣的情况,与商同时代的三星堆青铜器上目测也有这种现象,也许也是铅含量较高的造成的。再看这件河南省博的商代青铜罍。兽面纹青铜罍商河南博物院藏绿锈遍布,但是也有明显的赭石色,甚至红色。尤其是腹部的兽面,几乎半绿半红,又增加不少神秘的威严。这是氧化亚铜的红褐色,不同于之前的蓝、绿、黑、银、灰,它是膨胀的暖色。如果整器都呈现这种红褐色,那在一众青铜器里就是最摄人的存在。“祖辛”青铜卣商河南省博物院藏赏了这么多彩的锈,你会不会觉得绿锈弱爆了?凡事没有绝对,如果青铜器的绿锈生的极慢极匀,就会有神奇的效果出现。比如信阳博物馆的这件父丁卣,我说它是墨玉做的你信吗?“父丁”卣西周信阳市博物馆藏青铜器上的锈,因本身金属配比的不同、因埋藏的湿度、酸碱度、周围物质而变化。它是人工、造化和时间共同呈现的不期之美,宋朝人就已经把赏锈作为青铜器鉴赏的一个方面,下次走进博物馆不妨一试。文章提到的只是一些z最典型例子,现实中看到的往往更加复杂多样,也更有发现的乐趣。?青铜方鼎商保利艺术博物馆藏▼博物馆里见到的常是好几种锈
回看三星堆
我放几张三星堆的照片,大家不妨自己看看能发现哪几种锈?为什么同类的器物锈却不同?
如果你对三星堆充满好奇,可以看看我们短视频。更多好展推荐
▼▼▼——————长按订阅阡陌学社——————
??王许菲感谢您赏鸡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