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古时又称“夏节”“夏至节”。它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个节气,也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公元前7世纪,古人用土圭测日影,发现“夏至”这一天,白天之长,日影之短,都达到了一年中的极限,所以叫作“夏至”。
夏至
聆听盛夏的声音
蝉鸣、蛙叫、雷声、雨声歌声、笑声、吆喝声、叫卖声你听,盛夏来了!夏至有三候一候鹿角解,鹿角自然脱落二候蝉始鸣,知了鼓翼而鸣三候半夏生,半夏开始生长“不过夏至不热”,“夏至三庚数头伏”。
“夏至”是盛夏的起点。
从“夏至”起,经过三个“庚日”,
便进入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
夜幕降临,伴着阵阵蛙声悠然入梦逐梦星辰大海
“至者,极也。”
夏至日,太阳到达一年的最北端
几乎直射北回归线
北半球迎来白天一年最长
夏至后,北半球日渐短,夜渐长
“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倏忽间,一年已经过去近半
年初立下的目标,进度如何?
就在前些日子你在高考的考场上思如泉涌,奋笔疾书书写青春奋斗的答卷录取通知书即将启程飞奔向翘首以待的你等待你逐梦“星辰大海”或许你正值毕业季小学、中学、大学乃至一个阶段的结尾……充满了收获的喜悦又带着离别的不舍,开启下一段征程无论未来是苦是甜趁着阳光正好,大胆阔步前行!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一边收获,一边耕耘夏至正是夏收夏种繁忙时节小麦丰收,水稻插秧俗语“冬至饺子夏至面”别忘了煮一碗面条,品尝收获的味道夏至习俗
求雨止雨,皆为庄稼丰收
夏至时值麦收,自古以来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因此,夏至作为节日,纳入了古代祭神礼典。《周礼·春官》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在清除荒年、饥饿和死亡。夏至日正是麦收,农人既感谢天赐丰收,又祈求获得“秋报”。《史记·封禅书》载:“夏至日,祭地,皆用乐舞。”这个祭祀仪式至今有遗存。在夏至节,浙江金华地区有祭田公、田婆之俗,即祭土地神,祈求农业丰收。北方多旱,夏至期间流行求雨,祈求风调雨顺。不过,要是雨水过多,人们又利用巫术止雨。如民间剪纸中的扫天婆就是止雨巫术。有些地方把本来是巫术替身的扫晴娘也奉为止雨求晴之神。吃面吃瓜,消暑还靠冰镇
史料记载,我国汉代就有过夏至节的习俗。各地夏至食俗虽有差异,但吃面却是共同的。因夏至新麦已经登场,所以食面也有尝新的意思。
按照老北京风俗习惯,每年夏至就可以大啖生菜、凉面了,因为这个时候气候炎热,吃些生冷之物可以降火开胃,又不至于因寒凉而损害健康。
在我国北方地区还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习俗。因为地处黄河流域的北方地区主要的农作物是麦子,在新麦收获之时,人们用新面制作喜面是喜庆年丰的最好方式。
夏至这天,无锡人早晨吃麦粥、中午吃馄饨,取混沌和合之意。有谚语说:“夏至馄饨冬至团,四季安康人团圆。”吃过馄饨,还要为孩童称体重,希望孩童体重增加更健康。
夏至时节是瓜季,人们坐在瓜棚下乘凉,品尝西瓜。西瓜、苦瓜都是清热消暑食品。烈日炎炎,比水更解暑的是冰。
电视剧《延禧攻略》中的冰鉴
周代已有掌冰的官吏和冰窖设备,冬季储冰,夏季取用。唐代张仲素《杂曲歌辞·宫中乐》:“江果瑶池实,金盘露井冰。甘泉将避暑,台殿晓光凝。”可以看出宫廷中食用冰镇果实消暑的情形。
感悟否极泰来
“日影短至,故曰夏至”夏至是古人最早用日晷测定的一个节气我们的祖先通过太阳观测时刻一年中日影最短的日子为夏至夏至这一天白昼最长、太阳最高是一年之中标志性的一个时间节点也是蕴含丰富人生哲理的节气骄阳渐近暑徘徊,一夜生阴夏九来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告诉人们“盛极则衰”之理也告诉人们阴阳转换为自然常态否极泰来,万事均有转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天气不总是晴朗,也不会永远阴雨人生亦如是即使此刻你还在心灰意冷或许下一刻就是柳暗花明心怀希望,幸福就在这里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但行己事,无问西东惟愿你永如夏花般绚烂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