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道理解道德经第五章

《道德经》第五章

孔德①之容②,惟③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④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⑤。窈⑥兮冥⑦兮,其中有精⑧。其精甚真⑨,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⑩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译文

大(空)德之容,惟大道是从。大道(场)之为物,为无物,为夷希微,为不可感觉之物,不可捉摸。无物啊,其中有(产生)象。无物啊,其中有(产生)物。空无、虚空、虚无,其中有(存在)精理(真理、道理、道法、法则);其精理真真是本元(道、始基、本源、本原)本质的、本来的、固有的、纯粹的,其中有已经应验证明的。自古及今,自今及古,其精理不去(不离开,没有差别),以观众物的始基。我如何得知众物始基之状呢?因道循理缘法运用规律!

注释

①孔德:洞德;空德;大德;美德,嘉德。

孔:洞,窍,窟窿;空;嘉,美;通达;大。孔,窍也,空也。——《玉篇》

空:孔,窟窿;空虚,空无;空间;广阔,空旷;岑寂,幽静;明净无挂碍;道家谓虚静之性。空虚:空无;空旷冥漠;豁达,没有成见;指天空,亦喻朝廷。

洞:清澈;透彻,清楚;窟窿,孔穴;贯穿,通达;通晓,知悉;数字“0”的另一种说法。洞观:谓清澈见底;透彻地了解,深入地观察。洞察:深入、清楚地察知,发现内在的内容或意义,洞察其本质。

河上公注:“孔,大也。有大德之人,无所不容。”一说,孔即“空”,“孔德”意谓以空为德。《老子》:“孔德之容。”王弼注:“孔,空也。惟以空为德,然后乃能动作从道。”《后汉书·冯衍传下》:“遵大路而裵回兮,履孔德之窈冥。”李贤注:“孔之为言空也。窈冥谓幽玄也。道以空为主,故无物而不容。”

②容:1)〈动〉(1)(会意兼形声。小徐本“从宀,谷(gǔ)。”大徐本看作会意。“宀”是房屋,“谷”是空虚的山洼,都有盛受的意思。本义:容纳)

(2)同本义。

容,盛也。——《说文》

君子以容民畜众。——《易·师》

又如:容隐(包庇,隐瞒);容足(仅容立足);容接(容纳接待);容盛(覆载,容纳);容民(容纳民众);容民畜众(容纳畜养民众);容畜(容纳养育);容受(容纳接受);容放(容纳置放)。

(3)宽容。如:容庶(宽容饶恕);容物(度量宽大,能够容人);容谅(宽容原谅);容借(宽容);容宽(宽容,宽恕);容覆(宽容涵纳);容纵(宽容放纵)。

(4)允许,许可。如:容耐(容忍);容止(允许栖止);此事不容耽搁。

(5)收留。无适小邦,将不女容焉。——《左传》

(6)打扮,装饰。如:容饰(装饰,打扮)

(7)悦,欢喜。如:容溺(溺爱)。

(8)应当。然则建巳之月为纯阳,不容都无复阴也。——《词诠引》

(9)等待,待。容移时,有小黄头奴至。——《宣和遗事》

(10)需要。齐卫之间不容数日行。——《韩非子》

(11)假借为“用”;使用。兵无所容其刃。——《老子·五十章》

2)〈名〉(1)仪容,容貌,容颜(容貌神色)。如:音容;容颜(脸色);容冶(容貌美艳);容华(容貌,容颜);容辉(仪容风采);容质(容仪与资质);容表(仪表,风采);容妆(容貌妆饰)。

(2)形容。形容:外貌,模样;指表情,神态;形状;描摹,描述;指装饰,描画;比照;指盛德的表现,体现;借指盛德。《诗大序》:“颂者,美盛德之形容。”

(3)可容纳的空间;容纳气体、液体或固体的度量;所容纳的量。如:库容;电容。

(4)模式,样式。凡为甲,必先为容。——《周礼·考工记·匠人》

(5)法则,规律。夫物有常容,因乘以导之,因随物之容。——《韩非子》

(6)礼仪;礼法。如:容典(礼容之法则);容则(容典);容台(行礼之台)。

3)〈形〉(1)从容。如:容裕(从容大度)。

(2)适宜,合宜。因势合变,遇时之容。——《文选》

③惟:(形声。从心,隹(zhuī)声。本义:思考;思念);为,是;有;听从,顺从,遵从,以为法则;随从;由,以。

为:做;充当;变成;是;帮助,卫护;表示原因,目的;对,向;则,就。

是:则,遵从,效法,以为法则;正,不偏斜;对,正确(跟“非”相对);赞同,认为正确,肯定;联系两种事物,表明两者同一或后者说明前者的种类、属性;表示两种事情同一,或后者说明前者;表示适合。

以:用;凭借,仗恃;做,从事;依,按,凭;从,自,由;则;为;因为,由于。

由:原因,原由,缘故;来源;自,从;顺随,听从,归属;凭借;遵从,遵照;法式。

④恍:即惚,恍惚。恍惚:(1)指模模糊糊,不可辩认,不易捉摸。

⑤象:物象。物象就是客观事物,它不依赖于人的存在而存在,它有形状、颜色,有声音、味道,是具体可感的。比如“菊”是一种客观事物,它有形状颜色,是一个物象。

⑥窈:(1)(形声。从穴,幼声。本义:幽深,深远)

(2)同本义。

窈,深远也。——《说文》

窈,深也。——《广雅》

⑦冥:(1)会意。小篆字形,从日,从六,冖(mì)声。日,太阳,日数十,十六日而月始亏,幽暗也。本义:昏暗)

冥,幽也。——《说文》

冥,暗也。——《广雅》

(2)深远,幽深。

(3)精妙,深奥。如:冥言(奥妙的道理);冥迹(玄妙的道理);冥智(玄奥的智慧)

(4)虚空渺茫。

(5)潜心,专心。无冥冥之志,无昭昭之明。——《荀子·劝学》。注:“专默精诚之谓也。”

⑧精:(1)精:形声。字从米从青,青亦声。“青”本义为“金色年华”,转义为“黄金般的”。“米”与“青”联合起来表示“细选的上等好米”。本义:上等好米。说明:东汉·许慎《说文》:“精,择也。从米,青声。”

(2)生殖之精,包括男性之精及女性之卵。《灵枢·本神》:“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素问·上古天真论》:“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

(3)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灵枢·决气》:“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灵枢·经脉》:“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素问·金匮真言论》:“夫精者,身之本也。”

(4)构成万物的灵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天有精,地有形。”

(5)专一;单纯。《素问·汤液醪醴论》:“夫病之始也,极微极精,必先入结于皮肤。”

(6)通“晴”;爽朗、清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

(7)指物质之纯净者。《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灵枢·营气》:“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注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

(8)振作、寤兴,精力充沛。《灵枢·营卫生会》:“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荣卫之行,不失其常,昼精而夜暝。”

(9)通“情”;情状。《灵枢·五音五味》:“圣人之通万物也,若日月之光影,音声鼓响,闻其声而知其形,其非夫子,孰能明万物之精。”

(10)精审,审度。《素问·汤液醪醴论》:“开鬼门,洁净府,精以时服。”(“精以时服”,即审时而服。)

(11)阴血、精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12)精指生殖之精,即先天之精。系禀受于父母,与生俱来,为生育繁殖,构成人体的原始物质。“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灵枢决气》)。生殖之精又称为狭义之精。⑴生殖之精,包括男性之精及女性之卵。《素问金匮真言论》:“夫精者,身之本也。”

生殖之精就是基因。基因(遗传因子)是遗传的物质基础,是DNA或RNA分子上具有遗传信息的特定核苷酸序列。基因通过复制把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使后代出现与亲代相似的性状。人类大约有几万个基因,储存着生命孕育、生长、凋亡过程的全部信息,通过复制、表达、修复,完成生命繁衍、细胞分裂和蛋白质合成等重要生理过程。生物体的生、长、病、老、死等一切生命现象都与基因有关。它也是决定人体健康的内在因素。

(13)指心神。《素问·经脉别论》:“惊而夺精,汗出于心。”

(14)通“清”;清楚、明白。《灵枢·本神》:“魂伤则狂妄不精。”

(15)精气。

精也者,气之精者也,气道乃生。——《管子·内业》

天地之精。——《吕氏春秋·慎行论》

又如:精秀(精华灵秀之气);精气命脉神(生命与血汗。比喻辛苦);精血(精气和血液);精胆(精气);精耀(精气)。

(16)精神;精力。精神:指认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宗旨,主要的意义;实质(本质),要旨,事物的精微所在;指人的精气、元神,相对于形骸而言。精神即“精气”和“元神”,是一种暗物质(量子物质)。哲学上,精神的定义就内涵而言,精神是过去事和物的记录以及此记录的重演。(一)精神是过去事和物在现实物中的记录。(二)精神事是精神物在现实物中的重演。

(17)精灵;灵魂。

如:精魄(精神魂魄);精胆(魂魄,胆量)。

(18)精理。精理:真理、道理、道法、法则;精微的义理。义理:合于一定的伦理道德的行事准则;犹道理。道理:大理,原理,真理;事理,物理,事物的规律;事情或论点的是非得失的根据、理由、情理;道统,道治,大治。

⑨真:(1)(会意。小篆字形,从华(huà),从目,从乚(yǐn),从八。《说文》:“仙人变形而登天也。”匕,变化。目,眼睛。乚,隐藏。八,乘载的工具。本义:道家称存养本性或修真得道的人为真人)

(2)同本义;旧时所谓仙人。

真,仙人变形而登天也。——《说文》。按:六经无真字

夫免乎外内之刑者,唯真人能之。——《庄子·列御寇》

又如:真人府(道人居住的地方);真仙(仙人);真君(道教对神仙的尊称);真味(真实的意旨或意味)。

(3)本性;本质;本原。

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庄子·秋水》

又如:真宰(宇宙的主宰者;造物主);真力(本原之力);真原(道,本原,本源);真源(本源,本性)。

(4)身。

见利而忘其真。——《庄子·山水》

(5)符合客观事实的;真实(跟“假、伪”相对)。

使真伪毋相乱。——《汉书·宣帝纪》

(6)为道教观念,与“妄”相对。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老子》

又如:真教(道教,纯真的教化);真相(犹言本相,实相;后指事物的本来面目或真实情况)。

(7)正;与副、邪相对。

如:真红(正红;深红色);真楷(正楷);真粹(品德高超);真履(纯正的志行)。

(8)精;淳(敦厚,质朴,朴实;通“纯”,纯粹)。

如:真白(纯白色);真金(纯金;真正的金子);真钢(纯钢);真品(纯真的品质);真风(淳朴的风俗);真朴(纯真朴素)。

(9)本来的,固有的。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苏轼《题西林壁》

又如:真态(本色;天然风致)。

(10)精诚;真诚;诚实;情感真切;诚心实意。

真者,精诚之至也。……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庄子·渔父》

又如:真忱(真诚);真修(精诚修持);真信(真诚);真笃(诚挚深厚);真恳(真诚恳切);真至(情感真挚)。

(11)清楚;真切。

我没大看真,不知是四根,不知是六根。——《醒世姻缘传》

又如:真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12)实在;的确。

如:真不忝(真不愧);真可(真可以;真能够);真来(实在;确实)。

(13)表示对情况或事物的确认(兼表感叹情态)。《荀子·非十二子》:“此真先君子之言也。”

(14)真理,真法。道为真。真法:真理,道理。真理:法则;真法;道理,最纯真的道理;永恒不变唯真正理;指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意识中的正确反映,认识主体对客观对象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人的认识,是由无数相对真理不断接近绝对真理的无限发展过程。真理,即永恒不变唯真正理。真理亦可分为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即绝对真理是不受任何限制的广义的道理,绝对真理就是无限真理;相对真理是在特定条件下成立的有局限性的道理,相对真理就是有限真理。法则也叫规律,规律亦称法则。规律和本质是同等程度的概念,都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深藏于现象背后并决定或支配现象的方面。本质是指事物的内部联系,由事物的内部矛盾所构成;规律则是就事物的发展过程而言,指同一类现象的本质关系或本质之间的稳定联系,它是千变万化的现象世界的相对静止的内容。规律是反复起作用的,只要具备必要的条件,合乎规律的现象就必然重复出现。规律:事物之间的内在的本质联系;自然界和社会诸现象之间必然、本质、稳定和反复出现的关系;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联系,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向。不管人们承认不承认,规律(法则)总是以其必然性起着作用。法则=真理:这个世界任何物质都受规律约束,彼此对立又互相联系统一。真理,即永恒不变唯真正理。真理亦可分为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即绝对真理是不受任何限制的广义的道理;相对真理是在特定条件下成立的有局限性的道理。道为真。真理,真法,道理,最纯真、最符合实际的道理,即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头脑中的正确反映。真理也是哲学名词,它指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意识中的正确反映,科学则是由实践检验且无限趋近于真理的方法。真理是指人们关于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相对,构成真理发展过程中辩证性质的一对哲学范畴。有两种理解和使用的方式:一指真理有绝对性和相对性两种普遍属性:一指两种不同类型的真理,“完全”、“永恒”意义上的真理是无限真理、绝对真理,近似、相对意义上的真理是有限真理、相对真理。绝对真理(无限真理)指对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的完全正确的认识;这种认识是通过整个人类无限发展的认识过程而不断接近的。相对真理(有限真理)指在一定条件下对有限的客观事物的相对正确的认识。任何真理都是标志着主观与客观的符合,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志的客观性,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同时,真理又具有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性的、不完全的。从整个客观世界来看,人们的认识只是对物质世界及其属性的某个领域、某个侧面的正确认识,因而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只是对该对象的一定程度和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因而是相对的。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是辩证统一的,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在相对真理中包含有绝对真理的成分,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就是绝对真理。绝对真理由发展中的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并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相对真理都含有绝对真理的成分、颗粒。两者相互联结,相互转化。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同一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两者的辩证关系表现为: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科学是由实践检验且无限趋近于真理的方法。“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没有止境的。

(15)真,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西周金文。“真”的构型和本义暂不明,真的基本义是本质、本性,引申为真实,又指明确清楚。“真”用作副词时,表示实在、的确。“真”也指真书,即楷书。道家称存养本性或修真得道的人为真人。“真”也指人或事物的原样、本样。“真”的构型和本义尚无定论。许慎《说文解字》认为上部是一个人,中间是“目”字,表示眼睛,下面的“一”字和“八”合并表示仙人登天乘坐的器具。合起来表示一个得道升天的人。不过多数学者不认同许慎的解说,认为他是从小篆字形望文生义的。有一种说法认为“真”是由“贞”衍化而来的。“贞”“真”古本同音,于是借了金文的“贞”作为“真”。这个“季真鬲”的金文,和“贞”字的金文,完全一样。金文上面是“卜”字,下面是“鼎”字。“鼎”字是炊具,代表火。用火烤龟甲占卜凶吉,以示真伪。或以为金文上部是“匕”字,会人持匕取食美味之意。也有人认为“真”初文下部是“贝”和“丁”,上部是颠越之“颠”的表意字,后“贝”下“丁”渐讹为“丌”,“贝”“丌”又渐讹为“鼎”。下从“贝”“丁”,上从颠越之“颠”的表意字,后“贝”下“丁”渐讹为“丌”,“贝”“丌”又渐讹为“鼎”。

⑩名:以私人名义占有,此处指事物的本质,事物的根本属性,事物的特征。本质和规律都是客观事物的属性。

去:离开,差别,失掉,失去,除去,去掉,消失,消灭。

阅:(1)看,察看,阅览,阅读,翻阅。(2)总聚,汇集。如:川阅水以成川。

众甫:众物之父;众物始基;众物的本原。

众:众多,与“寡”、“少”相对;各种;广泛,普遍。

众物:万物,诸物。万物,指宇宙间一切存在事物。

甫:(1)(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田中有菜苗之形。金文字形,变为从田父声的形声字。本义:苗)

(2)通“父”(fù);对男性长辈的通称,犹父老。

如:众甫(众物之父;众物的始基)。

(3)通“圃”(pǔ);种植果木瓜菜的园地。

东有甫草,驾言行狩。——《诗·小雅·车攻》

(4)开始,起初。如:甫当(始终);甫尔(初始)。

(5)大,大的。如:甫田(大田);甫甫(大而众多的)。

以此:因此,缘此,由此,用此,凭此;因此道,用此道,依此道,根据此道,依据此道,依照此道,凭此道,由此道;因道,依道,循道,循理,循法,依法,缘法;为道,从事于道;效法道,根据法则,遵循规律;运用法则,运用规律;因道循理依法运用规律。缘法:因法,顺法,遵循法度;凭借法度,凭借法则,凭借规律,凭借法律。以:用;因;依,按,凭,按照,依据,根据;凭借,仗恃;从,自,由;做,从事;为;则。此:乃;则。则:法也;则,常也。——《尔雅》则:准则,规则,法则;法,常;规范;仿效,效法;榜样;标准权衡器。

道:形声;字从辵,从首,首亦声;“首”指“头”,“辵”指“行走”;“辵”与“首”联合起来表示“头脑引导行为”;本义:头脑(思维意识、思想意识)引导带领身体行为(的走向);引申义:得道厚德有思想的引领人民大众遵循大道规范行为;(哲学名词)大,大一,场,大宗,大本,本体,本元,本原,本源,始基,自然,大自然;恆,法,道法,大法,母法,大制,始制,自然法,自然法则;道理,原理,真理,事理,物理,法则,规律。道是宇宙的始基,道是天下母,道是万物母,道是大,道是大宗,道是大本,道是元炁,道是本元(本原、本源),道是始有,道是无有,道是无(数学上,可以用“○”表示无),道是一,道是大一,道是场,道是夷希微,道是万物之奥主,道是象帝,道是谷神,道是恆,道是无名之朴,道是本体,道是自然,道是自在之物。本体,就是“自在之物”,就是“无名之朴”,就是谷神,就是象帝,就是万物之大宗,就是万物之大本,就是本元(本原、本原、始基),就是大道。道生物,大道派生万物,道是万物之本元,道是一切物之本元。道生法,大道为法,道是万法之本元,道是一切法之本元。道拟人化之后是神,法则(规律)拟人化之后是天命或天意。传说中的天神,即天地万物的创造者或主宰者。古籍《说文》曰:“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现代哲学对“神”的定义“神”是拟生物化了的宇宙。“神”的行为就是生物事化了的宇宙事。“人类神”是拟人化了的宇宙。“人类神”的行为就是人事化了的宇宙事。神是寄于心,牵引心,给心以法则,使心认识本体。神就是宇宙万物正常运行的法则。本体就是本源,事物的来源或根源。本体,德国哲学家康德唯心主义哲学中的重要概念,指与现象对立的不可认识的“自在之物”。从历史上来看,本体源自哲学之中称为“形而上学”的分支。形而上学所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2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