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朱棣,建文帝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

朱元璋去世以后,年仅21的朱允文继承了他父亲开创的天下,改年号为建文。

这个年轻的皇帝在刚刚继位后就发现有俩个相当棘手的问题需要他处理。

1.是父亲在世的时候所形成的比较严峻的政治氛围。

2.在父亲的时候为了巩固统治而封下的同姓王。

那么建文帝是怎么来解决这俩个问题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下。

建文帝一登基便将六部尚书升为正一品,并且大开科举考试,还下诏要求全国各地举荐有才华的人,给予一定的官职。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文人们获得了比较高的被认同感,因此也都敢于对朝廷表达自己的意见,在也不用担心像朱元璋的时候动不动就一言获罪了。

而当时建文帝还下诏全国行宽政,对冤案进行平反,有不少在朱元璋时期被冤枉的人都可以被释放回家的,据记载,建文帝时期监狱里的犯人要比朱元璋时期的少了三分之二。

建文帝的一系列作为还是很不错的,让整个国家从朱元璋时期的恐怖中慢慢的缓和了下来。

第一个问题可以算的上是解决了,但是第二个问题却是困扰建文帝许久。

朱元璋分三批将自己所有的儿子全部封王,其中有九位分别镇守西起甘肃东到辽东的广阔大地,个个都具有非常雄厚的实力,而这其中又以驻守北京的燕王朱棣最有权势,最有实力。

这些个藩王一个个的都是建文帝的心头大患,往往都因此睡不好。

最后建文帝想出了一个自己认为是比较好的方法,就是诬陷。

首先建文帝借口周王(朱棣的亲弟弟)谋反,先把周王给撸下来,然后有在审理周王的时候连带出一些其他的亲王,建文帝对这些个亲王都是要不直接废除,要不就流放等等,就这样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建文帝就先先后后的废除了五个藩王。

在这情况下,燕王朱棣先是装疯卖傻,但是建文帝却不管这些,先是一道圣旨废了燕王朱棣的爵位,然后就直接大军压阵了,朱棣看看情况不对就发动了历史上著名的“靖难之变”。

简单来说建文帝在处理这俩件事情的时候还不是特别的完美,可能是真的心有余而力不足吧,就第一件事来说吧,建文帝从小生活在比较安定的生活中,缺少对世俗的了解,偏偏又用一许多读书人,所以在很多事情的处理上都显得过于的理想化了,和实际情况并不太相符,比如说建文帝要恢复西周时期的各种制度,还要使用一些《周礼》中的官名,这个其实是没有任何必要的,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但是建文帝和他提拔的臣子们都没有去考虑到这些问题,都是存在于一种非常理想的状态中做事情的,是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意义的。

在说对第二件事的处理上,显得很笨拙,或者是很幼稚,同样是削藩,我们看看后来的康熙大帝是怎样做的,是把所有的可能性都考虑过以后才开始做的,提前按照最坏的打算来布置,而建文帝在这方面明显要差的很多,可能在建文帝看来朱棣是不敢违抗自己的圣旨的。还是太年轻啊。

总体来说建文帝还是一个比较合格的皇帝的,而且也能看出来建文帝是想做一个好皇帝的。从他继位后所做的一系列事情都可以看出来,只不过是在所采取的方法上面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商榷的。

如果让建文帝去做大明王朝的第四个或者第五个皇帝的话,我想他会是一个很好的皇帝的,毕竟相对于大明王朝后面那些奇葩的皇帝来说,建文帝还是很正常的一个皇帝的。

注: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37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