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大麻和苎麻以外,在我国古代还有几种麻类作物深得古人的喜爱,那就是苘(音qǐng)麻、黄麻和亚麻。
苘(音qǐng,苘的异体字)麻又被叫做白麻,一些古书中也被记载为“(音qǐng,苘的异体字)”、“褧(音jiǒng)、“颖”等。苘麻的麻皮纤维是白色的,在阳光下是亮闪闪的,可以用来搓绳子、织布等。在很久很久以前,我国就有利用苘麻的记录了。曾有一份研究报告指出,河姆渡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中,发现了苘麻的纤维织物。古书中记载苘麻的记录最早是在《诗经》中,《诗经》的卫风·硕人》和《郑风·丰》中分别有“硕人其颀,衣锦褧衣”、“衣锦褧衣,裳锦褧裳”的诗句。这里的“褧衣”、“褧裳”,就是指的用苘麻织品制成的衣物。
西周时期栽培和使用的苘麻,不仅有野生的,还有人工栽培的,人工栽培的面积很大。因为苘麻织品的需求量比较大,到了后期更有人连顷种植。可能有人疑问“连顷种植”是怎么得来的,因为有一句诗这样记录:“种必连顷”。从《诗经》的记载来看,当时主要种植苘麻的地区是在北方。
根据《周礼》中记载,当时的典枲官掌握着所有植物用的权限,当然也包括苘麻典枲所掌管的“纻之麻、草之物”中,“草”就是指的苘麻,当时把苘麻划为草本植物。《管子》中也有记载“五麻”,其中也包括了苘麻,这些文献的记载也说明了在当时苘麻是一种很常见和重要的纤维作物。
亚麻,在古代又被称为(音yā)麻、壁虱胡麻。亚麻的纤维可以用来纺织,它的果实可以用来榨油食用,并且亚麻可以适应比较寒冷的气候。古时候的人类根据自己的需要来控制亚麻的播种密度。也就是通过稀疏种植来提高亚麻的果实产量,从而获得较多的亚麻油,通过密集种植来抑制亚麻的分支来提高亚麻纤维产量,一次来获得更多的亚麻纤维。我国种植亚麻的时间并不确定,有这样一个传说,在张骞出使西域的时候,把亚麻的籽粒放在弧(古代竹弓)中,带人了中原,所以陕西一带把亚麻称为“胡(弧)麻”。也有人认为中国也是亚麻的发源地之一,我国主要出产亚麻的地方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
黄麻也被称为络麻或绿麻,它的纤维比较粗糙,可以用来织布或者用来制作麻绳。黄麻大多种植于南方。关于黄麻种植的最早记录是在北宋的《图经本草》,开始大范围种植的时间大概在宋代前后。至于栽培技术的发展最早是明代的《便民图纂》。黄麻的种子也可以榨油来食用,和亚麻一样,如果需要纤维就密集种植,如果需要榨油就稀疏种植。
在上古时代,葛也是一个十分重要原料。葛并不是麻类植物,它是一种豆科植物,但是葛的藤茎纤维经过软化之后可以用来纺织。在上古传说中,尧在冬天穿的是“麑(音ní,幼鹿)裘”,在夏天穿的是“葛衣”。
野生的葛一般生长在气候温暖、水分充足的山丘河谷。古时候的南北山区,葛藤蜿蜒生长在山谷中,为中国的古代居民提供了足够的葛纤维资源。在江苏草鞋山遗址(距今约年)中发现了葛藤纤维织物,这表明我们祖先对葛麻的使用至少已经有了年的历史了。商朝和周朝之后又对葛进行了人工栽培。在《诗经》中也有描写种植葛麻、采摘葛麻的诗句:“葛之覃(音tán,深的意思)兮,施于中谷”;“绵绵葛藟(音lěi,藤),在河之浒”;“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等等。据《周礼》载,西周时期可能还设有“掌葛”的官职,专门掌管葛的生产和贡纳。
进入春秋时期之后,大麻和苎麻逐渐被大众所接受,黄河流域中主要开始种植大麻和苎麻,葛退居二线,处于次要或者补充的状态。在北方平原中,车篷布和衣服大多用大麻布制作。只有遇到极端天气比如洪灾或者旱灾的时候才用葛麻。这是主要的平原地区的情况,但是在偏远的山区还有南方地区,种植葛还是大部分民众的选择。在《绝越书》中就要勾践种植葛麻的记录。三国时期的曹植也有:“种葛南山下,葛蔓自成荫”的有名诗句。到了隋唐时期,人口的增多导致对纺织材料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但是葛麻生长十分缓慢,一般需要几年才能成熟,而且它加工比较困难,最后被大麻、苎麻取代。
唐代诗人李白在《黄葛篇》中用“青烟蔓长条,缭绕几百尺”的诗句来比喻葛麻,李白称赞用葛麻的纤维做成的衣服,夏天穿着是十分凉爽,也叹息“此物已过时”。葛麻在这个时候基本上已经退出纺织历史舞台。但是在一些山区,葛麻还发挥着巨大作用。唐代诗人鲍溶用这样的诗句:“葛丝茸茸春雪体,深涧择泉清处洗”来形容南方少数民族的妇女在山泉水中清洗葛纤维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