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八佾篇》第一句: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我们都知道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但实际上孔子不是鲁国人,孔子祖上是宋国人,商王室后代,所以他是子姓,而鲁国是姬姓,周公后代,孔子出生在邾国,在鲁国长大而已。鲁国是周礼最完备的国家,韩宣子拜访鲁国时曾经说过周礼尽在鲁矣。孔子在这样的国家长大,自然深受周礼的影响,所以他才会主张恢复周礼。
八佾是什么意思?佾指行列,春秋时期的舞八人为一列,八佾就是八八六十四人。
如果我们去网上搜索这句话的意思,你们会看到,孔子认为季氏用的礼乐规模太大了,不应该用八佾,八佾是天子才可以用的,所谓孔子说如果这样的事都能容忍,很有什么是不能忍的呢?
乍一看没什么问题,解释起来也很合理,但我们如果结合历史背景仔细研读这话就会发现,这么解释非常不合理。
首先,鲁国这个诸侯是怎么来的,西周建立之初,鲁国本来是打算分封给周公的,但是周公太忙,就分封给他的儿子了,鲁国是商朝遗民聚集的地方,很容易发生叛乱,所以才把最难管理的地方分封给最有能力的周公,周公虽然不能过去,但是周公的儿子在,他肯定会用心帮助自己的儿子,否则一旦商人反叛,第一个死的就是他儿子。
周公辅政,千古流传,周公还政之后,周成王为了报答周公,特许鲁国用天子礼乐,周礼就是周公定制的,这样做无可厚非,也正是因为这种关系,鲁国才能完整的继承周礼,韩宣子才会说出那样的话。
再回到孔子这句话,鲁国用八佾舞是没有错的,错在哪了?错在不应该用在自己的家里。八佾没有错,而是舞于庭错了,所以不要以为鲁国用天子礼乐错了。
再来看这个“忍”字,如果去说文解字查看,会发现对忍的解释是:忍,能也,敢于行曰能。这个“忍”在春秋时期没有“忍受”的意思,只有两个意思,一是“残忍”,二是“忍心”。解释成残忍显然不合理,所以这个“忍”是“忍心”的意思,这句话也就解释为:这样的事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是不忍心的呢?
孔子说的一点没错,季氏敢在自己家里用天子礼,就说明他有不臣之心,季氏后来果然多次作乱。孔子早有预见,可惜无能为力,周礼最完备的鲁国都已经礼崩乐坏,其他诸侯国还能有什么指望呢?
最后我们做一个大胆的猜想,如果一切都按照孔子想要看到的方向发展,没有礼崩乐坏,那么两千多年后的华夏大地会是什么样子?我们的道德是非常高尚,还是早就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从这个猜想中我们可以判断孔子到底是什么样的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