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礼周朝的军队编制是怎么产生的传统

领兵打仗不是大司徒的事,但是建立军队编制却是由地官系统负责。按照《周礼》的记载,大司徒的副职小司徒负责协助大司徒完成军队编制工作。

想要知道周朝的军队编制是怎么产生的,必须先了解其行政组织体系。周朝的行政组织体系大致分为乡系统和遂系统。乡是王城四郊百里之内的行政组织,王城四郊百里之外的行政组织就属于遂,当时分别设置了六乡、六遂来分类管理。

以乡为例,王城四郊之内共分为六乡,每乡辖家。乡之下逐级设置州、党、族、闾、比等五级行政组织,各自所辖户数逐渐递减,每州辖家,每党辖家,每族辖家,每闾辖25家,每比辖5家。遂也是如此分层设置,且管辖的户数也是一样的,只是遂之下的各级行政组织的名称与乡不同,分别是县、鄙、酂、里、邻。在各行政组织最高官员的爵位上,遂官系统的官员爵位整体低于乡官系统,可以看作是中央朝廷和地方官府的区别。

各级行政组织的户数决定了军队编制的人数。“五人为伍”的这五个人,就是每比或者每邻所管辖的五家,每家出一名男子而来。五伍为两,每两25人,与每闾或每里的户数相同;四两为卒,每卒人,与每族或每酂的户数相同;五卒为旅,每旅人,与每党或每鄙的户数相同;五旅为师,每旅人,与每州或每县的户数相同;五师为军,每军人,与每乡或每遂的户数相同。

《周礼·夏官》:“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这里的“三军”并不是兵种的区别,不是今天的海陆空三军,而是指军队的人数。按照人为一军的标准来看,“三军”不过才37人而已。天子的“六军”也才70人。

只不过随着周王室的江河日下和诸侯国的日益强大,周天子的“六军”名存实亡,而诸侯国的“三军”却不止于此。例如在晋文公治下的晋国国力强盛,军队庞大,已经远远超过了三军的编制,但晋文公毕竟是王臣,不敢明目张胆地僭越制度号称六军。于是晋文公就想了个变通的办法,不称多出来的军队为军,而是称为“行”。这样就成了上军、中军、下军三军,左行、中行、右行三行。晋国因此盛极一时,晋文公才坐上了霸主的位子。

周朝的军队编制承袭商代而来,“什伍”之制就来自商朝。除了依据户数而来的军队编制外,其实周朝更流行的是乘,这是当时主要的作战工具——兵车。每辆兵车上有甲士三名,车下有步兵若干名,而且步兵的数量不断增加,达到了每乘72人的规模。不过,严格来说乘是作战单位,而不是军事编制。古籍中常见的“千乘之国”“万乘之国”“领兵车五百乘”就是作战单位,并不代表具体的军队编制,否则按照一乘75人来计算,“万乘之国”就有75万名士兵。

军队编制历来都是在沿袭前朝的基础上,基于现实需要而有所损益,而其中增益的部分,就成为一个朝代的亮点,推动着军事思想、军事制度的演变和发展,其实现在军队编制的名称很多在古代已经出现。例如周朝有旅、师、军的编制。东汉时出现了营的编制,每营约千人,相当于周朝师一级编制。到了隋唐,形成团的编制,每团下辖两个旅,每旅人。到了明朝,出现了户,每个千户掌管人,百户掌管人。清朝以旗为单位,则是一种战略单位,并没有固定的人数。

到了今天,周朝的军队编制只能作为一种历史知识来看待,但理清周朝时军队编制的来源,更有利于我们深入了解一个词:人民军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8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