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第一个圣人,竟然不是孔子

中国古代第一个圣人,竟然不是孔子

文/刘康声

但凡提到“圣人”,人们首先就会想到孔子。这种联想是有道理的,孔子的确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公认度最高的圣人。孔子在世时,孔子的弟子及民间人士就已经以“圣人”称孔子了。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论语·子罕》

假如民间没有“孔子为圣人”的说法,太宰也就不会提出“夫子圣者与”的问题;假如不认可老师的圣人地位,子贡也就不会说孔子“固天纵之将圣”。这段文字集中反映了孔子弟子和民间人士对孔子圣人称谓的认同。

至战国时期,孔子的圣人地位和称号更加明朗化和固定化。孟子称孔子为:“圣之时者,孔子之谓集大成。”(《孟子·万章下》)荀子称孔子“德与周公齐,名与三王并”(《荀子·解蔽》),将孔子与周公、禹、汤、文、武等圣人齐头并论,并且直言孔子是“圣人之不得势者也”(《荀子·非十二子》)。《韩非子·五蠹》立场鲜明地指出:“仲尼,天下圣人也……”汉代以降,孔子的圣人地位逐渐获得官方认可。汉平帝下诏追谥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北魏孝文帝谥孔子为“文圣尼父”;宋真宗加谥孔子为“玄圣文宣王”,后改谥“至圣文宣王”……

尽管圣人称号名扬古今,但孔子却不是我国第一个“圣人”。那么谁是第一个被称为“圣人”的人呢?这要从我国古代最早的文献《周易》、《尚书》和《诗经》中去寻找答案。

《周易》本经作于西周时期,但没有关于“圣”或“圣人”的记述。《尚书》中有22个“圣”字,却无“圣人”,且所记之“圣”并未明确指向某一个人。作于西周至春秋中期之间的《诗经》里有9个“圣”字,其中有2个“圣人”,这是古籍中首现的“圣人”。正是这首现的2处关于“圣人”的记述,让我们基本明确了古代的第一位圣人究竟是谁。

维此圣人,瞻言百里;维彼愚人,覆狂以喜。——《诗经·大雅·桑柔》

此处将“圣人”与“愚人”对举,“圣”采用的是本义聪明、通达,这个“圣人”指目光远大的圣贤之人,综合全诗语境来看,应是泛称,而无实指具体某人之意。

奕奕寝庙,君子作之;秩秩大猷,圣人莫(谟)之。——《诗经·小雅·巧言》

将这两句诗翻译过来即:巍峨宫室与宗庙,君子把它来建造;典章制度条理清,圣人把它谋划好。

董楚平老先生在其《圣字的本义与变义》文中认为:这里的“君子”与“圣人”,可能包括文王、武王、周公等伟人,“君子”排在“圣人”前面,故高于圣人。本人认为,董先生的话只说对了一半,即“圣人”可能是指文王、武王、周公等伟人,但并非是“君子”亦指这些伟人,而且“君子”排在“圣人”前面并不代表诗作者就认为“君子”高于“圣人”。

阅读《巧言》全诗可知,此诗系讽刺周幽王听信谗言制造祸乱,《毛诗序》云:“《巧言》,刺幽王也。大夫伤于谗,故作是诗也。”首先,诗言君子作寝庙,建造庙堂之事只要有权势的人皆可为之,那么这里的“君子”无疑是就地位而言,同时,结合此诗前文“君子信盗,乱是用暴”等诗句可以看出,“君子”一定不会是指文王、武王、周公等伟人。其次,国家典章制度的谋划并非只要是聪明人就能为之的,只有明理备德的人才可完成,否则即使谋划出了典章制度也不会为后人称颂,因此这里的“圣”已经由本义的聪明向道德的变义迁移。这样看来,“君子”排在“圣人”前面,也并不意味着地位高于圣人,这里的“圣人”已经具有了人格的理想化。

周公制礼作乐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谁是诗中“秩秩大猷”的谋划者。郑玄笺:“猷……治国之礼法。”通观历史可知,周公姬旦摄政七年,制定了包括礼乐制度在内的多方面的典章制度,完善了宗法制度、分封制、嫡长子继承法和井田制等。《尚书·大传》对周公有“六年制礼乐”的记载;《左传·文公十八年》说“先君周公制周礼”;清代孙诒让说周公“有一代之典,炳然大备”。根据这些相关史料及《巧言》的写作背景来看,诗中谋划典章制度的人只能是“周公一人而已”,更明确地讲,最早被称为圣人且有史料可考的即是周公,“周公旦为天下之圣人”(《墨子·公输》)。

周公像

孔子肯定“周公之才之美”(《论语·泰伯》),称颂周公“载己行化而天下顺之,其诚至矣”(《孔子家语·致思》)。孔子对周公的崇拜和尊敬无以复加,即使垂垂老矣之际仍对周公念念不忘:“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这是一代圣人对上一代圣人的最后缅怀。

周公庙

周公的人格典范被儒家视为最高典范。有学者认为周公对中华文明的贡献甚至大于孔子,您认为谁的贡献更大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35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