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礼》的内容及特点
(一)《仪礼》十七篇解题
《士冠礼》:记述贵族男子二十岁时举行的加冠礼仪式。在加冠礼上,除加冠外,还要为受冠者起个字(别名)。加冠、起字表示他已经成年,可以享受成年人的权利,承担成年人的责任和义务。这一礼仪源于古代氏族社会的“成丁礼”。
《士昏礼》:记述贵族青年男女在家长的主持下缔传婚姻的一系列礼节仪式。儒家对婚礼非常重视,认为婚礼的意义在于“成男女之别,而立夫妇之义也。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故曰,昏礼者,礼之本也。”(《礼记·昏义》)按照规定,男子在昏时亲迎新妇,以昏为名,所以称作昏礼。
《士相见礼》:记述贵族之间初次交往的礼节仪式。包括初次相见时的绍见、礼物、应对、复见等内容。一方携带礼物登门求见,另一方随后回拜。季节不同,地位不同,携带的礼物、回拜的方式、应对的内容和仪态也不同。《士相见礼》所述礼节实际并不限于士相见之礼,还包括士见大夫、大夫相见、庶人士大夫见国君的礼仪,以“士相见”名篇,是因为士见大夫诸仪“皆自士相见推之”。张尔岐《仪礼郑注句读·士相见礼第三》。
《乡饮酒礼》:记载古代乡一级的行政组织定期举行的以尊长敬老为中心的宴饮活动。据考证,这一仪式源于氏族公社以尊老养老为目的的会食(聚餐)制度。
《乡射礼》:记载古代以乡为范围的射箭比赛大会的礼节仪式。春秋两季,州长在州学召集州民在州学学习射箭并进行射箭比赛。举行乡射礼的重要目的,在于通过这一礼仪活动考察参与者的德行,选举贤能;同时使参与者在习射及射箭比赛的过程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具体体验。
《燕礼》:“燕”,用同“宴”。“燕礼”即“宴礼”。记述诸侯宴饮的礼节仪式。详细描述了宴饮时的酒具,君臣的席位,登堂入席、斟酒、宾主敬酒等的仪态。场面铺排,礼节繁缛,还配有专用的乐队和艺人伴唱。
《大射仪》:记述诸侯国君主持的贵族参加的射箭比赛大会的具体礼仪。诸侯有朝觐、会盟、祭祀、息燕诸大事时,要与群臣习射。此篇以“仪”名篇而不加“礼”名篇,意在射仪中见礼义、节文。“射”不为争,而为习礼乐,故“大射礼”在“五礼中属于嘉礼。”举行大射仪的目的与乡射礼相同。
《聘礼》:记述国君派遣大臣到其他诸侯国进行礼节性访问的礼节仪式。聘礼实际就是外交礼仪,在“五礼”中属于“宾礼”。
《公食大夫礼》:记述国君招待来小聘的大夫的礼仪。在聘礼的礼仪规定中,作为代表君主前往他国行聘的使者,有所谓“大聘使卿,小聘使大夫”的分别。公食大大夫礼的礼仪主于“食饭”,而没有宾主酬酢,食饭也仅限于主宾一人,有别于飨礼和燕礼。“燕礼”主酒,飨礼兼酒和饭。“公食大夫礼”在“五礼”中属于嘉礼。
《觐礼》:记述秋天诸侯觐见天子的礼节仪式。《周礼》曰:“春见曰朝,夏见曰宗,秋见曰觐,冬见曰遇。”
《丧服》:记述死者亲属在丧服、服期等礼仪上的差别。中国传统中的“五服”制度就来源于此。
《士丧礼》和《既夕礼》:《士丧礼》与《既夕礼》本为一篇,因为简册繁重而分为两篇,通常视《既夕礼》为《士丧礼》的下篇。记述士阶层的丧葬礼仪。《士丧礼》具体记述了从死到葬的过程,包括以下环节:为死者招魂、覆盖衣被楔齿缀点;国君派人吊唁,赠衣;死者亲属、僚友吊唁,赠衣;为死者沐浴、着装、饭含、设重,小敛、大敛、朝夕哭;卜筮葬居和葬日等。士丧礼在“五礼”中属于凶礼。由于士丧礼专讲士阶层之丧礼,故以“士”名篇。《既夕礼》讲述下葬前两天既夕哭既夕哭:即傍晚的那一次哭,与下葬那一天的仪节。《既夕礼》取篇首二字为题。
《士虞礼》:记述士埋葬父母后返回家中举行的安魂礼。“虞”,即“安”的意思。与同属丧礼的《士丧礼》、《既夕礼》相比,《士丧礼》与《既夕礼》旨在送形而往,而《士虞礼》则旨在迎神而返。士虞礼在五礼中属凶礼。
《特牲馈食礼》:记述士在家庙中祭祀祖祢的礼仪。特牲,即一豕。馈食,即用食。特牲馈食礼在五礼中属吉礼。
《少牢馈食礼》与《有司彻》:记述卿大夫在家庙祭祀祖祢的礼仪。少牢,即用牛猪祭祀。两者本为一篇,也因简册繁重分而为二。《有司彻》取篇首三字为其篇名。《少牢馈食礼》与《有司彻》在五礼中属吉礼。
文案:杨欣美编:张星奇审核:辛田杨钰婷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