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周礼 >> 周礼简介 >> 平江的成服礼

平江的成服礼

中科医院专家 https://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成服礼是平江丧事中的一场大典,必不可少的一个程序。旧时丧礼小殓之后,亲属按照与死者的关系亲疏穿上不同的丧服,谓之“遵礼成服”。笔者理解应是家族(包括主要亲戚)向亡者的祭祀活动,很具仪式感,程序化。整个活动都是依制依规进行,都有规定动作。

“服制”分为“斩缞”、“齐缞”、“大功”、“小功”、“缌麻”五个等级,即所谓“五服”守制。进入守孝程序,“当大事”。孝子腰系草绳,脚穿草鞋,头带草笼冠,耳边吊棉絮(视之不见,听之不闻)父母亲去世,儿子称“丁忧”或“丁艰”。手撑拐杖,男为竹杖;女为桐杖(男之节在外,女之节在内)父故谓“丁外忧”,母故谓“丁内忧”。

守服称为“斩缞”,是“五服”中守制最重的一种服饰,用粗麻布做成,衣不缝边,俗称“披麻戴孝”。守服的时间为三年。明清时期朝廷规定,官员父母去世,丁忧期为27个月。古时为父母守制,有的在家设孝堂,立灵位,装香祭拜,足不出户。也有的在父母坟地搭建棚舍,日夜守候,所谓“庐墓三年”,以尽孝道。孝子第一年穿麻鞋,第二年为白鞋,第三年为灰色的鞋。三年不看戏,家里三年不接狮灯,三年戴帽子,头顶也是一个白顶子。

“齐缞”次于“斩缞”,区别在于麻布衣裳断处缉边,缝缉整齐故名“齐衰”。还有“大功”、“小功”、“缌麻”是麻衣的布料有粗细,做工有区别。守制的时间有长短。古代还以亲疏为等分五服,即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自身为五代,亦称五服之内。

按制成服,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行大礼要四个或六个礼生,摆三案,还要引祭,礼生中站上东方的礼生为通赞。将成服礼用仪式演绎出来。鸣金发炮奏大乐,还配有丝竹之音。

行礼如仪,颇有阵势,肃穆庄严。其礼曰:内外肃静,排班序立,执事者,各司其事,击鼓三通,鸣金三阵……起丝竹之音,执事者引孝男哀哀哭出丧次,金鼓交鸣,发编放炮,进入成服礼。

整个丧事要行成服礼后,方可用文书通告天下,儒家礼教先行,行礼后方可发路闻,行文书,接来龙山舅父等客人。开道场,做法事。六十岁以上的亡者称“当大事”,六十岁以下的大门口写“丧思哀”。路闻六十岁以下写“得年”,满六十岁写“享年”,七十八十岁,可写“寿年”。

旧时礼仪和礼节,过于繁琐,有点脱离实际,于生者不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丧事也应推陈出新,提倡“厚养薄葬”,子女的孝道应该体现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而不是体现在父母去世之后。在生不敬重,死后枉烧香。因此孝敬父母、祖父母是儿孙们的终身责任和基本的道德要求。

成服礼内容丰富,行礼如仪,礼袭周礼。歌词诗赋,颇具春秋遗风。特将成服礼的歌章呈献给大家,以飨读者,也便于大家了解平江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

一是更服礼,歌曰:去尔玄冠,受尔腰绖,遵制成服,恪守丧次。

二是迎神礼,歌曰:珪币既陈,礼仪斯称。黍稷馨香,维神之歆。德隆前代,垂裕后昆。神其来格,于昭德音。

三是存诚礼,执事者,引孝男、孝媳、孝眷诣更服所,顶冠束带,披麻执杖,纳履举哀,其五服各服其服,四稽颡,俯伏,乐章曰:思其所乐,思其所嗜,思其居处,思其笑语。音容如在,愋乎有见,忾乎有闻。

四是浣洗上香礼,歌曰:以浣以浴,以沐其身。明洁上祀,内肃厥心。捧香绕柩三圈,起丝弦听歌:

一炷香,叩三光,日月星辰隆吉祥。虔诚礼拜心怀事,荐送亡者上天堂。

二炷香,敬城隍,威风凛冽放豪光。生来死去由他管,谁人能逃此一方。

三炷香,歌曰:黄云如盖,青烟如丝。郁郁纷纷,神其鉴兹。

五灌献礼,酒樽所捧酒听歌:酒在壶中不见尝,哀思耿耿泪汪洋。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乡。歌毕绕柩三圈,起丝竹之音,听读绕堂之乐章:溯(丧礼)祀典之攸崇,诣灌地而降神。惟脂膏而求阳,复酹酒以求阴。通明烟于一滴,祈灵爽之式凭。思严(慈)亲而有赫,俨陟降以来临。绕堂酌酒而再三,哀思耿耿而弗胜。

三酹酒再听歌:帛隆于地,神求诸阴。酌以清酒,毖苾芬芬。是蒸是享,祀事孔明。瘗以茅沙,灌地降神。

六、三献礼,捧帛听歌:帛礼初陈,用献厥诚。束笺之意,尚祈鉴歆。

捧爵听歌:瑟彼玉瓒,黄流在中。酌以初献,是享是崇。

捧馔听歌:礼行于初,祭献用肝。哭泣于灵,惟神之衎(快乐安定之意)

《南阶》之首章:循彼南阶,言采其兰。眷恋庭闱,心不遑安。彼居之子,罔或游盘。馨尔夕膳,洁尔晨餐。(女的歌蓼莪诗)《蓼我》首章:蓼蓼者莪,匪我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七亚献礼,执帛听歌:神帛再陈,言束其纯。荐币于前,来格来歆。

捧爵听歌:醴酒有愆,忧忧涓涓。无我恶兮,薄言再献。

捧馔听歌:礼行于继,恭陈藩炙。神嗜饮食,鉴兹芬苾。

《南阶》之次章:循彼南阶,厥草油油。眷恋庭闱,心不遑留。彼居之子,色思其柔。馨尔夕膳,洁亦晨馐。《蓼我》之次章: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八终献礼,执帛听歌:帛礼终陈,不厌其频。再三奠设,用展哀忱。

执爵听歌:有酒在樽,血泪斯盈。执爵踖踖,更更悲噎。

捧馔听歌:南有嘉鱼,敬烹其鲜。子以奠之,终乃告虔。

听读《南阶》之音:有獭有獭,在河之涘。淩波赴汩,噬鲂捕鲤。嗷嗷林乌,受哺于子,养隆敬薄,惟禽之似。勖增尔虔,以介丕祉。《蓼我》之末章:南山烈烈,飘风发发。民莫不谷,我独不害。南山律律,飘风弗弗。民莫不谷,我独不害。

九进斟礼,听歌:初启清酌之樽,初献时食之芹。魂兮魄兮如在上,翩翩鹤驾以来临。

双祈板词:双祈颁捧向灵前,酒三盅跪向灵前。眼泪双双往下流,难报父母养育恩。再启清酌之樽,再献时食之芹。旨酒嘉肴式饮食,神兮弗吐以来临……

十侑食礼,歌曰:礼行侑食,来燕来临。神其食诸,享祀攸尊。

十一阖门礼,女眷大小一一上堂献茶。

十二送神礼,听歌:瞻之洋洋,神其宁止。酌彼金罍,维清且旨。明烟明禋,神驭繁聚。肃雍威仪,神其去矣。

需要充分说明并为平江传统文化感到骄傲和自信的是,平江成服大典中的《南阶》《蓼莪》两诗歌是最古老的《诗经》三百首之列,这是男女成双成对的祭祀之歌,而《蓼莪》尚存,《南阶》历史上早已失传,而这古老的诗歌却在平江民俗中口口相传至今,是平江古老文化传承的瑰宝,是平江人文化自信的理由。笔者思忖,这可能是罗子国民的遗风,也可能是“六相隐平江”遗存的文化见证,因为六相中的陆善经是研究周礼大典的专家,而《南阶》《蓼莪》正是周朝祭祀大典之歌。陆善经的部分著作至今还在大学教材典籍中可以读到。这一成果还有待专家进一步考证。

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无宁。一个礼仪缺失的社会,往往是不成熟的社会;一个缺失礼仪的人,往往是不成熟不道德的人。我们如今的社会面临许多挑战,无论是物质、精神、或文化层面无疑需要一套完整而又合理的价值取向,包括伦理道德和规矩以及礼仪的规范式样,这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做人做事的根基,亦是我们的精神家园,也是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

通过以上成服大典,通读十二场礼的歌章,深感成服大典不但是儒家思想文化的精神大餐,也是一次用传统文化对人们心灵的洗礼和孝道的演习教化。

成服礼又是集礼、乐、声、唱于一体的祭祀礼仪程式,“大乐必易,大礼必简”(《礼记?乐记》),最好的乐一定是平缓的,最隆重的礼一定是简单的。“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奏大乐”启示我们必须与天地同和同节;“起丝竹之音”启发我们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之道。

成服礼又是集诗词歌赋于一体的传统文化大餐,其歌章有四字,有六字,有诗有歌。如三献礼的执爵歌章来自《诗经?大雅》,第四首《南阶诗》《蓼莪》来自《诗经?小雅》最后一首奠馔歌:“南有嘉鱼,敬烹其鲜。子以奠之,终乃告虔。”此诗出于《诗经?小雅》。

其歌章既有《诗经》遗风,其奠其礼又有湘楚遗韵,其仪其式又是儒家风范,其声其唱其哼其乐颇具《离骚》腔调。穿越时空的祭祀,贯通古今的礼仪。

《礼》曰:“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三献成服礼祭奠亡者,怀念亲人,教育人们尽忠国家,孝顺父母,从而表达对失去亲人的一种悲哀的形式,寄托哀思。全县四乡,风俗有别,但成服大礼,披麻戴孝,各地大同小异。现在乡俗出现了专业团队,办理丧事,有待加强管理,训练提高,推陈出新。

我们期待着乡贤和社会管理部门合力共谋,让成服大典与现代价值观接轨,与现代社会礼仪,与现代社会的规矩接轨,使这一传统礼仪日臻完善。

壬寅三月于平江六味斋

附:歌章来源由罗平安同志提供。

陈砚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8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