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简称鲁。
这是因为历史上周公分封在鲁国。鲁国相比其他诸侯国,和王室关系更近,礼仪都和周天子一样。人们普遍认为,周礼尽在鲁。
更了不得的是,儒家圣人孔子就是鲁国人。所以,山东自古教育发达,民间尊师重道。
一
山东出教育改革经验。
上个世纪风靡全国的烟台素质教育,吸引了全国无数地方来参观学习。那是素质教育的高峰。自那以后,好像很少提素质教育了。大家都意识到,素质顶个毛,分数才是真的。
烟台的素质教育经验很多,我印象最深的,是烟台龙口的“大量读写,双轨运行”。大量读写,很好理解。双轨运行,是说课内是一轨,课外是一轨。课内和课外,都大量读写。
新世纪后,最有名的是杜郎口中学。杜郎口是所农村中学。农村中学我呆过,知道师资和现状是个什么样子。杜郎口属于山东聊城。聊城在山东的经济地位挺落后。
杜郎口中学迫于无奈进行了改革。讲台砸掉,教室里四面墙,都涂上漆,变成黑板。强制老师讲课不超过10分钟,强制学生分成小组。一时间,老师没事干了,到处是学生的身影。
这种形式的冲击巨大。农村孩子的苦学,加上学习方式的优化,杜郎口中学的成绩也有了较大提升。经过媒体宣传,到杜郎口中学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一度拉动了杜郎口的当地GDP。
利津北宋一中的零作业改革,乐陵实验小学的整体改革,也声噪一时。这里面不管口号怎样极端,说明山东教育人,对改革是敢想敢干的。
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山东出经验,在全国都挂了号。
二
山东出教育名家。
从山东走出的教育名家,最有影响力的,是李希贵。
李希贵是山东高密人。这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相晏婴的家乡。这是苏东坡当太守的地方,这是诺贝尔文学奖莫言的老家。
从高密四中,到高密一中,到高密市教育局局长,到潍坊市教育局局长,再到北京十一中学校长。李希贵的教育改革展现了一个令人振奋的高度。
我们在崔永元主持的“小崔说事”看到了被学生称呼为“贵爷”的李希贵,我们在央视新闻看到了十一学校的综合改革经验报道。在中国当校长,不知道李希贵,说明你太闭塞了。
我到十一学校采访过。和学生对话,阿牛差点羞愧得钻桌子底下。我以为自己能为中国语文事业做点贡献,就已经是很伟大的目标了。
一个即将出国念书的学生说,他要为自闭症患者做点事情。之前,他利用初中的暑期,走访了二十多个城市的自闭症机构。
一个练习马术的学生,目标是代表中国参加国际马术比赛。问题人家不是吹牛。一匹马就可以在北京买两套房,教练是从荷兰请来的。
一个对设计感兴趣的学生,研究的是汽车的整体设计,他的目标是让中国的汽车设计,在国际上能让人眼前一亮。
一个在十一学校电视台主持的学生,目标是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人家已经采访过的名人,比我见过的都多。
十一学校的改革,让人有点梦幻。得到从民间到官方的大量好评,这在一个教育改革中,十分难得。
我采访希贵校长,临走,他送我一本书。他说,我爱送书。自己看了有收获的书,就愿意和别人分享。那本书,叫《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山东教育厅原副厅长张智勇,也是一位敢于破除常规的教育官员。限于小民和领导没有接触,就不评议了。我老家的高峰校长、李志新校长、杨国营校长也是教育改革的先锋人物。限于篇幅,不展开。
三
山东出教育名记者。
我的前领导李振村老师,是原《山东教育》主编,在山东期间,撰写了大量山东的教育经验。上文讲的烟台素质教育,李希贵在山东的改革,振村老师应该都有主导或参与过。
到上海《小学语文教师》后,振村老师把一本小小的学科刊物,办出了新的高度。
新经典大讲坛,推出了一系列年轻名师,戴建荣、丁慈矿、李虹霞、谢立清……今天,都是小语界成名成家的角了。
几次采访,振村老师带我打开了新的视野。二十多天在吉林抚松,我们跑了五十多所学校,采访结集成了一本书《为什么是抚松》。两周时间在潍坊,访谈了从局长到院长到校长到老师的好多人,真切感受到了一个区域教育运作的整个链条。
振村老师有个观点,我受益匪浅。白天采访,晚上写稿,写不出。他说,你先讲给我听。能讲出来,就能写出来。讲不出,说明你没想明白。这是多朴素的话,但只有在那个场景下,才体会那么深刻。
振村老师原来的领导,退休后在全国知名的陶继新老师,是《山东教育》的老主编。是让我特别钦佩的人。陶老师有学问,一部《论语》背得烂熟于心。和人谈话,引经据典,气质儒雅,很能体现山东读书人的风范。
山东还有一位教育名记者,李不骑马。从中国教师报山东站站长,一直干到教师报的总编助理,掀起了轰轰烈烈的课改之路。后来出了别的事情,那是后话了。
四
山东也出语文名师。
济南章丘出了位闫学。30岁左右就评了特级教师,然后出走到了杭州。当教研员、做校长,号召大家读书,做绘本课程。有声有色,有滋有味。
以扒鸡闻名全国的德州,出了位李怀源,网名阿远。我是阿牛,我们常戏称是兄弟。阿远做的单元整体教学,影响很大。这兄弟在论坛时期是我偶像,后来到北京做了校长,研究得学问更精深了。这学期索性到学院当教授了。
齐国古都临淄,出了位常丽华。我老家和常丽华隔得近。去她班里听过课。她给我班里送过几十本书,我一直感念她对当时身在农村的年轻的阿牛的扶持。
我去常丽华所在的临淄,逛书店。发现书店里都是品质极高的童书。上面大标语写着,常丽华老师推荐。那刻我知道,这是一个以一己之力,影响一个城市孩子阅读品质的人。
常丽华很早就跟家长写便签条。每张条子,就像一首诗。我从没见过那样细致的家庭教育沟通工作。常丽华也去北京了。临淄和常丽华一个学校的路文静,我看到还保留了给家长写信的传统。我觉得,这真好。教师的写作,应该少一点总结,多一点和家长的谈心。
潍坊出了位李虹霞。一个黄昏,我去李虹霞的教室走访。那是一所民办学校,学生有晚自习。李虹霞教的是一年级。我看到有孩子吃完晚饭,回到教室,坐到地毯上读书。一年级呀,读的竟然是《希里尔讲艺术史》,我有点震惊。
东营是我老家。出了位了不起的名家,就是我的老恩师陈晓梅老师。陈老师在石油大学附小工作了几十年。60多岁还教语文。孩子们叫她奶奶老师。陈老师的教学风范,我至今想起来,都觉得语文老师就应该那样,语文课就应该那样上。
五
我写的这些名家、名记者、名师,基本都离开山东了。
为什么山东名师都出走了?
是因为山东人有闯关东的精神?还是山东人向往到更大舞台施展抱负?还是山东的环境不太宽容另类?
有想分说一二的,请留言。
阿牛:为什么我喜欢江苏名师?
阿牛:为什么浙江名师全国影响最大?
阿牛:为什么上海名师影响力越来越小?
阿牛:虐哭语文老师的写作法揭秘
获取阿牛53写作法音频,长按下方